邁向第一個自學學期的尾巴
與爛泥的奮戰
學習的節奏– 我讀研究所的學校是Quarter制,也就是一學年上課的期間會分成三個學期(Fall、Winter、Spring),對於從小讀到大都是兩學期制的我,覺得每個學期的節奏變得特別緊湊。當我開始為M接觸台灣體制外的學校時,發現好幾所學校不約而同也使用這種三個學期的Quarter制,有位老師跟我分享過原因,根據他們的觀察研究,一學期20週上到後半部,不僅學生累了,老師也累了,整體學習效能都會下降,不如拆成一個學期10週,師生透過中間的短假期都「reset」,學習動能反而更好!
當我們走進十二月時,感受到M與我的氣力、精力都在消減當中,不時會面對「爛泥」需要極大的智慧與耐心處理,所謂「爛泥」就是種拖也拖不動、提不起勁的放棄狀態。我不禁想起了曾經有的這段對話,理解著這就是我們正在經歷的一段,再加上從體制內走出來必經的調整期,在移除原有的限制後,重新摸索新的界線必經的碰撞歷程。
當我有足夠的理智跟寬闊在心裡(前額葉當道)時,可以帶點幽默感的跟M討論如何脫離「爛泥」狀態,但當自己薄弱或疲憊時,常會有種「我何必呢?」的渺小感與無奈,感覺自己翻著白眼地深陷泥沼。
幸好,有條路是一直在那裡的- 就是當我的視角扭轉、心從鬱悶的結打開,往往他就能跟我一起走出來。所以我慢慢學會先不注視爛泥,先安頓自己,剛好也給他空間,然後再回來。有一次在圖書館M進行打字練習,因為他的手指們還在適應鍵盤,打進去的字不斷因誤觸不翼而飛,浮躁的爛泥狀態逐漸浮現了,我看來顯然暫時無法再繼續下去,於是讓他自己在圖書館冷靜一下,決定自己散步出去旁邊吃碗麵,吃完麵的我身心重新充飽電(os: 自知是個血糖低前額葉就會自動往後退的人),回到圖書館後,看見他盯著電腦裡的寶可夢,看來是冷靜下來了,但還沒回到學習狀態。我坐下來開始跟他聊起了「洩壓出口」這件事,問問他現在的心裡的挫敗、怒氣是否隨著看寶可夢而消失了? 是否讓他重拾可以面對挑戰的心情? 收起想評論碎念的心,用好奇的問題敲敲他的心門,然後聊著我的洩壓學習故事,M喜歡聽故事,往往在聽他人的故事中,他可以慢慢安頓下來,我看著他的眼神逐漸定了下來,聽進去這些話而且在消化當中,他的心神漸漸轉回來,再度埋首面對挑戰,我告訴他「我希望你透過這些機會慢慢實驗、摸索屬於你的健康洩壓方式。」
換繁為簡的刪除法
因應學期尾巴的爛泥挑戰,我做了些調整,把學習的目標盡量單純化,減少突發奇想或外出的行程,放慢、收斂、沈澱。除了例行的基礎學科及參與團體自學(一隅之學)的時間之外,12月份的重心就圍繞著即將到來的Camino做準備,以閱讀來說,就專注地把最後一本書「公東教堂- 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花四週慢慢唸,不再念其他的,也切出時間做固定的camino負重行走練習; 以攝影來說,不再延伸其他主題或是外拍,就好好地把這幾個月上百張的學習作品整理挑選; 以寫作來說,把上個月好不容易寫出關於烏俄戰爭的長文,透過打字練習,一邊練打字、一邊修稿轉錄成電子檔。
練走Camino的意外收穫
每次河濱練走Camino,加上打包時間大約是2-3小時的時間,在這些河濱步行的時間中,我意外發現這是個很能跟M深度對話的狀態,在這個綠地、樹影、微風、河道、鳥兒交織而成的自然空間,做著肢體適度但不過勞的活動,把身體和心同時都舒展開來,什麼對話都有,關於現狀、關於未來、關於剛剛的衝突,對話當中看見M清澄的思緒,迎著風好像可以有種浮力,可以安全輕鬆談論自己的想法、情緒,這個狀態是在其他空間中很稀有的,通常是深度對話到一半就會開始發生耐心的拉扯,在這幾次練習中給予我們很好的聆聽機會,聽見對方,也練習聽見自己。
有一次練走前發生了背包漏水的意外,好不容易花了半小時收拾噴發一地的情緒及東西,終於能邁開步伐走出門。我們一邊大口呼吸著新鮮空氣,一邊用著NVC(非暴力溝通)的脈絡梳理自己、說出剛才的層層情緒以及需要,因為之前運用卡牌練習,M已經對NVC的架構大致熟悉了,聽著他的描述,我看見有部分是我當下誤解他的行為,因著誤解加上自己心裡的著急,結果堆砌出我自己也不喜歡的回應方式- 威脅(你再繼續卡住,時間就不夠了,我只能先走,等你好了可以自己追上…),回溯當中我也試著給自己空間,不要求自己時刻給出100分的回應- I’ve done my best and that is ENOUGH。
對於這樣的NVC對話,我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能真正看懂對方,每一次的衝突都是更深度連結的契機,當他能思考自己當下的需求是什麼,而清楚說出來時,對他、對我都是很大一步!
台東Camino的實際行走及心路歷程,因為篇幅內容頗多,就寫在另外的六篇紀錄文章中了!
主視角外的面向
一隅之學- 自學團的剪影
一隅的老師們用很細膩溫暖的方式,陪伴孩子們從體制內走出來的轉換路程,課程內容豐富活潑卻非常會拿捏不過份貪心的澆灌,更著心於小型團體中獨有的生活學習機會,既能有個體與群體會產生的碰撞,也能充分花時間與孩子從碰撞的過程中看見人我之間的學習。另外藝術老師的創作課,也讓M能無框架地大動雙手,不論是石膏還是紙漿,老師使用的媒材相當多元!
老師們的耐心和專業從語文課的步調可以感受到,從象形文字慢慢起跑,讓孩子找回對文字的熱情與好奇,到後面的故事創作、桌遊創作讓孩子可以大幅發揮,我看見老師的分享紀錄時,臉上掛起了大大的笑容:
「……我讓M試看看設計桌遊的設計圖(原本只是希望讓他可以練習故事創作結構,沒想到他很有志氣的說,他想挑戰把故事真的做成一套實體的桌遊),於是我們三個組成了桌遊創作小組,開始依照M設計出來的桌遊劇情,分工及設計棋子、遊戲幣及各種桌遊小道具,過程中,兩個孩子展現了很高的合作及參與度,到了試玩階段,他們也會很熱切地討論遊戲機制會不會太難或太簡單,最後我們試玩結束,發現這個遊戲真的很成功,拜M的創意巧思之賜,劇情非常搞笑有趣!……」
在一個自我讚賞的練習時,M說到「我覺得自己本來會有選擇障礙,但現在變得可以思考比較快,也比較知道自己要選什麼」
科學手作
這學期我們總共一起完成了Tinker The Robot 三個單元,最後一個單元-Sensor 中提到的特雷門琴,連我都感到相當有趣,從來不知道原來恐怖片配樂的背後有這麼有趣的電子樂器!
其他值得紀錄的學習片段
壯闊台灣 #iCanHelp-緊急應變基礎課:這堂課是今年的願望清單之一,課程內容沒有辜負期待,簡短的兩個多小時,整理出一般民眾能吸收的緊急應變基本知識,加上專業教官手把手教授的止血技能,非常值得的時間(外加怡農本人講了一個小時)!聽說他們團隊也是透過持續嘗試跟調整才走到現在的學習模組型態,期待有機會能上後續的課程(聽說需要金手指才能報上)。
大稻埕踩點:為了年底即將從美國來訪的表妹們,先去迪化街探勘路線,年貨大街的燈籠已經掛起,享受著年節的氣氛、週間稀疏的人潮,這回踩點為小表妹設計的尋寶遊戲大受歡迎,M許了個願:下學期來報個大稻埕深度導覽,然後為弟弟和爸爸設計個進階版尋寶遊戲。
期末的儀式感
從Camino回來之後就是一路的收尾,雖然沒有每科的紙筆測驗,但是我們用不同的方式回顧沈澱學習的成果:做出Camino的紀錄簡報、整理照片、剪輯攝影作品集、作文修稿兼打字等等,跟著愛泡咖啡館的媽媽(其實是要為學期末的媽媽挹注些動能),留下了這些咖啡店裡工作的身影。
唯一保留紙筆評量就是數學,讓M限時間寫題目,看看學習的效果。
學期末的那天,中午接了弟弟後,一起直奔最愛的迴轉壽司店,來做期末的慶祝,慶祝的方式是每個人吃一盤之前,要說出一件這學期值得為自己慶賀拍手的事(想吃越多要講越多!)!分享幾個M的慶祝:自己能獨立通勤往返自學團及泳隊、完成故事創作及桌遊、學會自己預習、走完Camino(特別是多良段)、學會三首英文歌等等,媽媽自己的慶祝首項,則是跟M一起完成一個學期的自學而沒有感情破裂!! 這是個肚子跟心情都吃飽飽的結業式午後。
最後,以M的攝影作品集作為第一個學期的句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