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台灣回來之後的我們,拖著滿滿的行囊,回到小小的公寓,似乎有種回到家的安定感,我們都有點想念這裡的安靜。除了安頓下來的心情外,那種蜜月期的冒險探索心情,倒是漸漸被落腳深耕的心情取代。其實生活裡的新鮮活動依然不少,不過心的角度已經悄悄地轉變,既然要好好走下去,該要蹲好蹲滿的練功時間少不了,M每天必須要面對的是陡峭(有時蠻殘酷)的學習坡,而在旁陪伴的我每天都在「完全接納」與「再推一把」中間不斷做決定,默默希望理智線快斷掉的自己,在當下做出正確的決定,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或疲累,不小心埋沒了那個幼嫩還沒被看見的苗,感覺我們走在泥濘裡緩慢爬著坡- the muddy middle。
每天內心的打仗
M跟我是完全不同的物種,對於重要的事情,我想要有充分的準備與計畫,我喜歡有條理,事先能夠先瞭解知道的資訊,我都不會放過,然後在腦袋裡演練不同的scenarios,希望事情來時能有最「優化」的應對與結果,能掌控全局,我後來戲稱這個叫做「好學生」的症狀,而這個好學生症狀經年累月下來,早已經深入骨子成為潛意識反應,這幾年接觸mindfulness,倒是讓我漸漸能以不同的姿態面對生活裡的未知與不可控,從旅行到養小孩,我開始試著做最少的計畫(有時就索性完全不計劃),一步步適應對於未知的不舒服,在不舒服中漸漸找到舒適,相信「兵來將擋,水來土淹」,花更多的時間看見跟感受當下,因為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知道自己需要的是真正看見當下的孩子,而不是看見自己的想像(或是願景)。M是個「心很大」的孩子,這顆心不但溫暖且包容,總是很想與大家做朋友,不怕受傷也不怕丟臉,即使被拒絕也可以拍拍肩膀往下走; 願意原諒,能讓衝突或是被誤會的片刻放水流,願意挑戰困難的事情,即使覺得有點怕還是願意踏出去; 不喜歡計畫,很能隨機應變(甚至有點享受),很能舒適地在不清不楚的灰色地帶中,慢慢找出自己的路。
很明顯地,他跟我的學習方式、速度、方式都極為不同。所以在衝突或是很洩氣的時刻,我常常都要在腦袋打一場仗,問問自己,到底我是在套用自己的公式還是這真的是必要訓練的技能?
漸漸地,每天我的壓力最大的時刻,變成是從M下課到上床之前的時間,下課進門的他,有時就像隻疲累的牛,沒有聯絡簿的生活,光是回想敘述上課的內容或是作業,有時就好像擠條快用完的牙膏一樣困難,試圖用瑣碎的訊息拼湊出到底他需要什麼幫助的我,面對著迷茫或想睡的眼神,時常感到挫敗或氣餒,我相信孩子的自主性,一直催促、碎念、「趕集」是我最討厭的事情,我的內心抗拒去當那個當頭棒喝的教練,因為我想當那個溫暖鼓舞的啦啦隊。但事實證明- 我有時得先當個嚴肅的教練,喚醒他,讓他拿回自己的方向盤,然後我才能坐在副駕駛座,做那個溫暖堅定的啦啦隊。每天靠近下課時間,那股焦慮就會慢慢浮現,不知道今天是崩潰的小劇場還是峰迴路轉的並肩戰勝?今天是帶著滿肚子情緒上床,或是暖心的感恩練習加睡前擁抱?
不過感覺在泥沼中前進的我,回首還是可以看見令人讚嘆的成長,第二學期的Language & Art選讀的是The Boys Who Harnessed The Wind,孩子們兩年前看過這個故事改編成的電影,所以M大概知道故事的背景及內容,不過讀原文小說是沒有影像的,而且充滿了許多對話及來自非洲當地的方言,上學期陪讀Percy Jackson時,我們是一邊聽網路上的Read Aloud,一邊會適時停下來幫他解釋一下段落,畢竟裡面有很多希臘神話的背景,連媽媽我都要搜尋做一下功課,讀到後面,需要暫停的次數就越來越少,比較像我們兩個一起聽故事。而這個學期的陪讀,M一開始就很自在地聽,我則一邊做家事一邊聽,然後當我暫停幾次問他剛剛在說什麼,他都能說到重點時,我就放手讓他自己完全讀了,看著他拿著原文小說的景象,然後想想他來到這裡的語言起點,其實蠻不可思議的!雖然能完整拼出來的字彙有限,文法或寫句子也還在初始階段,在這個狀態下能夠好好享受一本原文小說(而且不太入門等級),是一幅多麼令我感動的景象!第二學期才加入的Life Science課,從所處地的生態系到使用顯微鏡去觀察細胞的組成,教材的形式是多元的媒材- 有app、也有教科書、也有動手做的機會,M在期中得到了老師的鼓勵(一張卡片及校T),老師了解他的語言門檻,卻也看見了這段期間他的努力和進步,這件校T讓M都跳舞了起來!
想要多瞭解美國學制的我,自然不會錯過在學校舉辦的數學之夜,校區的負責人講解了中學的數學課程、八年級的數學課選擇以及這套課綱如何延續到高中的選課,從高中的數學選擇又如何延伸到大學不同科系的應用、甚至哪些可以抵大學的學分,這份清楚的地圖讓我印象深刻,當年在國高中的我們從來沒有收到這麼透明的地圖,或許也是因為我們沒得選擇(要畢業就得唸,先把分數考高才有得選),如果我是學生,我會很喜歡這份地圖,因為它清楚告訴我數學在不同領域的應用是什麼,然後我可以根據我的方向做選擇。
編織朋友圈
M
對M來說,在學校以外最重要的社群就是泳隊了,慢慢地他也交到了不少朋友,其中我們跟從土耳其來的Ozmen一家人很有緣份,都是兩個男孩的家庭,孩子們也都參加泳隊且年紀相近,加上兩個媽媽也都參加International Moms Group,隨著輪流邀請的聚會或外出活動,我們漸漸變得熟識,在游泳比賽的池畔,聽到對方為M熱情加油的聲音,心裡暖暖的,好像在異地也多了家人的感覺!
泳隊的行程佔據我們的月曆一定的份量,除了例行的練習、比賽外,另外還有志工服務時數要完成,我們今年的服務時數要求是十小時,隨著孩子參與泳隊的年份或級數升高,時數也會跟著增加,做志工的時間也是個好機會可以認識其他泳隊的家長,今年其中一項志工,我們認領了獎牌準備這個工作,在小小的房間中,我們從裁判手中接來兩天賽程的成績表,然後依照成績要把泳者的姓名貼到對應的獎牌上,也因此認識了奧勒岡州的各區泳隊,握著獎牌的M,心裡默默想著自己有一天也想拿到這樣的獎牌。
Me
因著朋友的介紹,我加入了International Moms Group(IMG),IMG已經成立了將近十年,從2023年開始正式加入OSU Family Resource Center的組織,很喜歡這裡對於來自世界各地文化的包容氣氛,願意彼此學習、理解跟交流的友善,不管透過美國在地媽媽的分享,了解在這裡生活所需要知道的,或是透過其他外國媽媽的分享,了解不同的文化跟習俗,在這裡可以輕鬆的對話跟交流,如同IMG的願景所說的「To educate, empower, and encourage international mothers on their parenting journey」,適逢農曆新年,我也認領了Lunar New Year的主題,跟大家分享我們在台灣過年的種種。
除了認領文化講座,我跟另一位台灣來的媽媽在International Women’s Day認領了一個台灣的攤位,在這個活動裡IMG邀請各國來的媽媽分享自己的文化- 食物、服飾、音樂、生活用的器皿等等,在房間裡看著各國陳列的攤位相當繽紛,可惜當天忙著顧自己的攤位,其他攤位只能用十分鐘的空檔匆匆一瞥。
為了台灣的攤位,我們絞盡腦汁,把手邊能展現台灣文化的小物- 卑南族的手編包、扯鈴、書法本、茶具等等全都陳列出來(還有國小的國語課本),在做海報看板時,搜尋了許多關於台灣的歌及照片,越是瀏覽,思鄉的情緒竟無預警汩汩湧出,幾度感受到眼角濕濕,得要給自己個暫停,把情緒轉化為準備食物的動力,用家裡有限的鍋具煮了滿滿的食物,獻出了我生平第一鍋的茶葉蛋,外加麻油雞油飯及桂圓紅棗茶,做完這一輪最大的感想- 隨時走進24/7的便利商店就有茶葉蛋可以吃,真是很奢侈的幸福。
對我來說,除了International Moms Group外,在這裡Curves的朋友成為我運動+歡笑的支柱,以往在台灣Curves運動時,我總是快進快出,做完自己的routine後就匆匆趕往下一站,很少超過四十分鐘,也顯少跟人閒話家常。現在我的Curves型態完全不同,運動依然是我維持健康不可或缺的例行公事,但是來這裡見到朋友、彼此update生活裡的大小事、暖心的關心、還有偶爾需要的擁抱,這些變成另一層重要的養分,在這裡我聽的多說的少,但他們讓我覺得很自在,能放下自己的社交焦慮,即使自己聽得一知半解、或是沒辦法說出令人莞爾的機智回應,也沒有關係,我喜歡聽著他們適時的嘲弄彼此,然後歡笑就如同漣漪一般,沿著健身器材蔓延開來,而我樂得成為這股漣漪的一部分,這些小嘲弄的背後其實是滿滿的了解與信任,因為充分的理解你,才能找到這個點,因為充分的信任,知道這個點是好笑但不會越線,除了激勵彼此的運動,笑容更是這群朋友給我的therapy!這群朋友們也很懂得生活的樂趣,他們不少人都在這裡居住了數十年,因著他們,我才有機會參加到一些在地有趣的活動,例如二月份在downtown辦的Galentine’s Day Cookie Crawl,這個活動讓我們有機會用雙腳踏遍downtown(在美國以車代腳的文化,讓這種機會變得很難得),購買活動的門票換來一只可愛紙袋,然後去到參與活動的local小店,他們會提供不同餅乾以及當日限定的優惠,我從來沒有跟一群女生一起去逛街過,比起真的買到什麼東西,我更享受這個整個過程,跟一群能夠真正懂得欣賞自己身體的女生逛街,原來可以這麼開心!原來我們都經過了一定的歲月才懂得拋開那些在螢幕上呈現所謂美的標準,懂得欣賞喜歡自己的身體,有趣的是,也許正是經歷歲月的洗禮,在shopping過程中,實用性跟經濟的考量也不會因為熱絡的活動氣氛而被拋之腦後(你懂的-有時候女生在一起,買東西的理智線會瞬間斷裂),當我穿起一件白色呢絨外套,朋友看了看後稱讚說我穿起來真的很好看,接著轉身時笑笑地說,不過你要記得你生活在Oregon(Rain is part of our norm)!
繼續延伸社群及了解「未來」的社群
當初來到這裡的起點,這一趟本身就是具有探索性的,在過程中思考、感受什麼樣的環境,是適合我們的,是我們這個階段需要的,這一年之後的方向其實是逐漸在這幾個月的探索中成形的,這包括了解在地手作/木工社群甚至是高中的環境。
Highland Woodshop
喜歡手作的M,對於木工有種莫名的情感,在持續留意這裡的木工社群一陣子後,我發現這裡的社群大多是針對成人,幾乎沒有看到針對中學生的社群(其實台灣也是類似的),幾個月前,我們在Farmer’s Market中遇到木工協會的人,聊天之中發現了Highland Woodshop,他們的形成故事也相當有意思,巧妙地利用其中一位創辦人家裡的穀倉,慢慢形成了這個為喜愛木工的人而生的聚落,經過了幾個月的觀察時間,終於看見有一場open house活動,時間和性質都是適合M去參加的,也讓我們能實地了解那裡的人跟環境,正如他們網站所言「….love to share that laid-back sense of friendship through craft with you」,非常低調的建築悄悄地佇立在寂靜的林地裡,Katherine、Ashley和Nat都非常友善,不大的穀倉卻是充分使用每一寸空間,Open House的demo分享的是木工的生活常態- 工具保養和古董器具再生,他們討論細節的程度讓我們瞠目結舌,也看見了他們對於木工的投入,不意外地M是出席者裡唯一的孩子,但他在這裡感覺非常自在,不放過能自己動手的時間,也不害怕問問題!
High School Open House
鎮上的高中有兩所,每一年他們都會舉辦Open House活動,通常去參加的人都是即將要升高中的八年級學生(以及他們的家人),M是在場稀有的六年級生,對於我們來說,這是評估整體成長環境的一部分,雖然學習適應變動是人生很重要的技能,這兩年中我們也丟了不少變化球在他們的生活中,但在我心中有個默默的希望,希望孩子在青少年期有個穩定但開闊多元的環境,這個地點上的穩定,讓孩子有機會可以結交到朋友- 甚至可以是終生的好朋友,因此高中的環境也是我們了解跟決定的要素。
活動的開場在體育館,環繞著場地有各個社團的攤位,熱情的高中生及老師招呼著新生來加入,還有管樂團現場的表演(只見M仰慕哥哥姊姊的眼神),接著分組由老師們帶著輪流參觀學校不同的課程及設施,整個行程整整花了三個小時,參觀後我最印象深刻的是這裡高中的課程選擇多樣性以及深度,雖然美國的公立學校整體上從小學到中學的強度,都來得比亞洲的學校來得輕鬆,幾乎沒有功課,上課時數也比較短,強調學習的樂趣,但在中學時期就會開始慢慢增強,開始有些功課、團體的project、要選課、更多學習的自主性,也是為高中的節奏作準備。
高中的課程選擇之多,令人咋舌,但有一點我感受很深刻,他們的價值觀不只鼓勵學科(念完高中上大學)、也有充足的資源鼓勵學生朝不同的方向發展。對於擅長學科的孩子,高中有進階的學科課程,其強度及深度接近大學課程,在高中就可以選修這些AP課程(例如微積分),之後可以直接抵大學的學分,另外在健康學程裡,他們爲之後想去healthcare產業的學生鋪路,畫出了各種可能性跟教育地圖,安排了跟社區業界接枝、去醫院見習的機會 (Oregon的高中是規定每個學生都要學習CPR); 另一方面,我們也參觀了幼教、烹飪、攝影、電影剪輯的教室及課程,還有令M難忘的龐大手作空間- 木工、陶藝、珠寶製作、3D列印等等,手作空間老師懷抱著「一日學生,終生學生」的理念,歡迎所有畢業生繼續回來利用他們的空間實作跟交流,也積極帶著學生參與社區的活動,因此編織出了一個完整的社群- 從新手、到業餘興趣、到專業工作者都可以聚集交流,在充足的硬體設備之外,這個延伸到教室以外的豐富社群資源相當特別。這趟Open House,每個空間都有高中生駐點,分享他們實際參與課程的感想,看著這些孩子能自在且自信地探索方向,替他們感到開心(還有默默想當這裡高中生的願望!),
踏出學校,我可以感受到M參觀後的興奮與期待,資源跟選擇越多,越需要孩子對於自己的方向有想法,也需要他們有穩固的學習能力- 知道怎麼學習一樣新東西,知道怎麼試錯,知道如何安排時間,維持自己的身心平衡,知道如何坐在自己的駕駛座上- 這些就是中學階段練習的基本功,我跟他說 「如果你很期待多采多姿的高中生活,那麼好好把握你現在中學的時間,奠定基本功夫,才能好好享受豐富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