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走這個camino 行程?
原民文化
自學計畫中的其中一部分是好好地認識這塊土地,而原民文化是調和出台灣文化特色中很重要的顏料。不只是讓孩子認識,我自己也想認識,越是走過不同的地方,越是發現自己其實對原生土地還有很多的不了解。在寫自學計畫時,想起了昔日的同窗好友有著卑南族的血統,爸爸也是長期在原民文化耕耘的前輩,邀約他們來的一場茶敘歡談之中,這個台東Camino行程就這麼誕生了。
走進部落祭典
對於文化,我覺得除了透過閱讀或看影片的知識性認識,更能深刻體驗的是實際的走讀,用著全部的感官感受這個文化、歷史活在當代的樣貌。雖然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部落在推給外部人的體驗活動,但我不想落入觀光客模式的淺薄學習,因此這次能一起參加下賓朗部落的新年祭,跟著部落裡的大家一起活動,還有好友及好友爸爸在旁解說分享,真是求之不得的好機會!
從信仰出發看見原住民文化的靈性深層與融合- Camino
西班牙的朝聖之路(camino) 這幾年蔚為風潮,是個相當考驗體力及意志力的行程,更是直視自己內心而走的行程,從好友的爸爸口中得知,其實台灣近年也有人開始規劃類似的camino路線,沿著早年各方傳教士開墾的路線,尋訪各地的天主堂。源自西方的信仰雖然傳進部落不超過百年,對於台灣原住民的影響卻是很深,而對於我們來說,找到了個獨特而深層的角度來了解原住民文化。好友的爸爸也提到了瑞士來的這群白冷會士,在東部留下了獨特的天主堂建築,讓我十分好奇,想一睹真實風采,加上我們家一直以來都是戶外活動的愛好者,這個看起來有點挑戰性的背包客路線,很快地成為我們走讀的最佳選項(可以看見M眼裡興奮的光芒!)
路線
路線如何規劃
一開始只是想全家去台東參加下賓朗部落的新年祭典,評估了祭典的行程之後,覺得等弟再大一點再來比較適合,一番說之以理的勸說之後,弟終於願意跟爸爸留在台北跨年,既然這趟變成我跟M的旅行,也就順理成章地把心願單中的台東camino一起排進來!
朝聖之路一般來說平均一天都是大約20公里起跳的路程,這個路程如果沒有特別陡的坡,以我們平時的爬山體能來說,一天應該不會是問題,但連續走數天加上重裝倒是一個我們從來沒挑戰過的變數,因此在規劃初期,我們利用平日的機會,故意不坐捷運而在台北市區走個3-5K來測量實際速度,最快的速度可以到達5K/hr,如果再加上重裝、看風景、照相、找路的因素,打個折應該會落在4K/hr上下,於是我們就以這個速度來抓出想走的點以及可行的路線。
白冷會服務的據點幅員遼闊,從大高雄到東部地區都有,其中沿著海岸山脈的長濱到大武這一段有許多的故事及建築的遺跡,白冷會院這個中心據點更是座落在台東市區中間,正巧下賓朗部落也緊鄰著台東市區,於是以新年祭的時間為中心,利用之前與之後的時間排出了由南到北的台東camino行程。另一個變數則是住宿,在西班牙的朝聖之路上沿途有許多的庇護所,但在camino剛萌芽的台灣,庇護所並不常見 (香客大樓倒是容易找得多),我們的住宿還是以B&B為主,最後的路線就依著我們想尋訪的點、有適合B&B的地點以及我們的體力來安排:
實際的路線
在規劃路線的當時,東部幹線因為九月的地震還未完全修復,只能從西部幹線出發,不料發現搭最早班的高鐵正好可以接上停靠隴溪站的有限區間車班次,反倒可以在中午前到達,讓第一天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徒步行程!幸運的是東部幹線在12/29開通了,所以最後的回程可以直接沿著東部北上,完成環島的一圈!
D1 (12/29) : 搭6:30AM 高鐵至左營 > 新左營站轉區間車搭至隴溪 (10:46) > 步行開始 > 大溪天主堂 > 沿台九線往北走 > 到達查拉密部落,往上爬至多良天主堂 > 回到台九線,繼續往北 > 金崙天主堂 (13.3K)
D2 (12/30): 金崙部落 > 回到台九線 > 發現登山杖忘在民宿折返 > 再回到台九線繼續往北走 > 太麻里天主堂 > 太麻里火車站 > 搭新自強號進台東市 > 租機車、逛鐵花村 (15.7K)
D3 (12/31): 下賓朗部落 > 迎接打獵的男性們下山 > 除喪祭典 > 回台東市區以機車參訪其他camino點 > 培質院 > 寶桑天主堂 > 白冷會院 > 回到部落一同晚餐 > 訪少女儀式 > 家族朋友”報佳音”跨年
D4 (1/1): 賓朗天主堂參加新年彌撒 > 回台東市區參訪其他camino點 > 公東高工 > 馬蘭天主堂 > 回民宿喘口氣、洗衣服 > 回部落參加/觀賞跳舞以及成年禮
D5 (1/2): 重裝再度上身,搭興東客運至漁橋 > 水往上流 > 都蘭漫步 > 都蘭天主堂 > 都蘭國小 > 洛恩米薩克歇腳 > 警察局借放背包 > 輕裝往都蘭遺址 > 新東糖廠 > 民宿check-in (8K)
D6 (1/3): 都蘭天主堂 > 沿台11線一路往北 > 隆昌天主堂 > 東河天主堂 > 東河用午餐 > 回到台11線繼續往北 > 小馬天主堂 > 小馬和平山聖地 (22.3K)
D7 (1/4) 從小馬搭興東客運回台東市 > 自行車遊市區 > 台東美術館 > 搭新自強號回台北!
總計:59.3 K
最終在四天的徒步行程我們累積走了差不多60公里,平均一天是15公里,雖然這個里程數相較於完整的西班牙朝聖之路只是零頭,不過對於第一次背上重裝走長程的我們來說,是個相當不容易的里程碑!! 直到出發之前,我心裡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可以按計畫走完,只能說能做的準備都做了,剩下的就是學習放下擔心,還有相信我們自己的臨場智慧了!
行前準備
閱讀
除了從網路上的文章摘選來了解什麼是朝聖之路,行前的閱讀主要有三本:台灣Camino指南、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以及公東高的教堂- 海岸山脈的一頁教育傳奇。台灣Camino指南是實務面的旅行資訊,包括每個天主堂的基本介紹,以及每條點中間的距離、交通、住宿建議等等。海岸山脈的瑞士人以及公東的教堂兩本的作者是同一位,我自己讀著這兩本書時有著不斷的感動與感觸,暗暗感謝這位作者不畏艱難地把兩本書都面世了。作者自己在信仰的路上有過深刻的轉折,又是與多位神父、修士有親身的相處交會,用著真誠、細膩卻不造神的角度側寫這群從瑞士來到台東的神父與修士們,既是如沐春風的心情又要拿捏那條尊重的界線相當不容易,因為他們本身都是低調到不能再低調,不只是他們始終維持著儉樸的生活,更不願太多人宣傳他們的事蹟。除了文字,作者本身的專業是攝影藝術,圖片中所捕捉的神情更是讓人穿越了時空,感受到當年這群異鄉人如何從一個工業先進國融入如此民生落後的環境中,如何真心地擁抱當地的文化,如何胼手胝足地打造能幫助這裡的住民脫離貧苦的學校。公東教堂算是其中的代表作,這座教堂裡很多的設計就算在當今的眼光中來看都是前衛的,想想在六十多年前的台灣偏鄉竟然默默地落成了這一座有柯比意味道的複合式現代建築,簡直是不可思議!
書裡的某些文字對於M還是有些難,像是描寫公東高工草創期面臨的挑戰,其實需要對當時的時空背景有一定的了解,透過共讀、共編簡報以及搭配書裡的圖片,讓他慢慢消化,也成為11-12月中閱讀這門的主要區塊。
行囊
有人說走朝聖之路,背包裡背的是自己的擔心還有放不下的,沒錯!回來之後再檢視一次,發現沒用到的東西雖然都是再三考慮過、為了萬一而放進去的「風險管理」,但換個角度它們的確就是「擔心」。為了雨備能備的都備,從雨衣、雨傘、防水帽、防水袋到香菇袋(這次才知道香菇袋原來可以這樣用)全部都到齊,而行囊的筆電則是說出了我的「放不下」。出發前一晚,正式打包完的重量都比我們預期的來得重,我的10公斤而M的則是8公斤,我們在練習時從來沒有背到這麼重,頂多就是6公斤,秤完重量的我也因此秤出了許多的擔心,嘴巴上沒有說但足以讓我翻來覆去一個多小時才入睡。
練負重裝下的腳力- 河濱與郊山
出發前倒數八週,我們開始了每週的訓練,利用台北的河濱練習走了5 趟,也穿插利用爬郊山的機會練走了2趟,媽媽我除了平時的固定健身外,還加練皮拉提斯(是有多怕自己的核心撐不好會扭傷筋骨?!) ,我們一趟又一趟地拉長距離、模擬配速,慢慢增加每趟的負重,感受著腳下及身上的壓力和疲憊累積速度,觀察休息跟身體恢復的節奏,觀察自己在不同的環境下行走的狀態,然後討論著裝配的調整、雨天的備案等等。
這個過程也演練了鬧彆扭後的彈性恢復時間,有一次河濱練習要出發時,竟出現了camal bag漏水的慘劇,為了增加負重的我們,包包裡裝滿了書,發現漏水後的搶救書本大作戰簡直是一場災難,兩人理智線完全瓦解,好不容易出了門,在陽光下的一邊行走一邊對話,才讓我們慢慢地接回理智線,這也讓我們最後出發時決定捨棄了camel bag,回歸一般水壺。
腦力、體力、裝備、情緒力、意志力應該算能準備的都準備了,接下來就是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