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6- 最硬的一天
這一天是這趟Camino行程中最硬的一天,不僅是里程最長,連幾天的天氣預報都預測會降雨,做了最壞的心理準備,整裝從都蘭的民宿出發,沒想到陽光從厚厚的雲層探出頭來,就算是短暫陽光也讓我們感到非常開心,離開都蘭前,我們不死心地還繞去都蘭天主堂,殘念的是大門依然深鎖,但欣賞到沐浴在陽光下的天主堂,光影的線條格外迷人。
依傍著海岸山脈而行
踏上台11線之後,陽光持續露臉,不用穿雨衣的我們精神大振,沿途的美景是最好的提神劑,一側是雄壯的都蘭山以及向北延伸的海岸山脈,另一側則是映照的陽光的海面。
沿著台東Camino路線,從城鎮從頭到尾的店舖、招牌可以看出都蘭的活力與發展,偏鄉不再只是資源匱乏的代名詞,而成了許多都市人實現夢想的桃花源,在白冷會來到台東的二戰後年代,這裡的民生匱乏,基本的生活都很辛苦,卻也因為偏遠,得以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幾十載中,躲過以經濟優先而一昧開發的命運,保留了這片台灣原始而珍貴的山與海。民生富裕後的我們這幾代,對於人與自然間開始有更多的省思,對於生活,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像,想想在這樣甦醒的年代,還有如此依山傍海的美麗後山可以歸來,是多麼幸福的事。
意外撿到的隆昌天主堂
走了將近七公里後,已經開始感受到肩頸背和腳上的疲憊,M的撲克臉也在告訴我,他在咬牙撐著,該是尋找短暫歇腳、補充體力的地方了! 新年假期剛結束的第一天,很多店都是休息的,這沿途也沒有什麼便利商店,找著找著,意外瞧見了一棟風格熟悉的建築- 隆昌天主堂,這個天主堂並不在我們原先的camino清單上,但線條、建材看起來跟都蘭天主堂都有相似之處,一查之下,果然出自傅義修士之手! 天主堂的鐵門開著,我們滿懷感恩地走到迴廊下卸重裝、吃點乾糧補充體力,有個安全舒服的歇腳處,又意外遇見個白冷會的美麗作品,真是滿足!
金樽- 夾在海岸山脈與蔚藍海岸線之中的步伐
隨著台11線慢慢靠向海岸線,陽光持續發威,蔚藍的海岸線來到我們的眼前,這樣的景色讓人很難走得快,不時看到民宅旁有小路有可以靠近海邊,我們倆使個眼色不約而同就彎進去,就停在那,看著海,有時透過相機的視窗盡情地捕捉,有時就用眼睛跟心吸收著。有人說,有一種藍叫做台東藍,我覺得是種很難不停下來的藍、看不膩的藍,有那麼一段,海岸山脈跟海岸線的距離越靠越近,我們就這樣夾在兩道美麗的景緻中行走,享受當夾心餅乾的概念。
景色的優美讓第二個七公里似乎走得比較輕鬆,沒過多久,路邊開始出現小葉欖仁的微型綠色隧道- 東河到了!東河是著名的台灣衝浪勝地之一,走進鎮裡,你可直接從房子的擺飾、招牌就感受到這裡是衝浪的大本營,秋冬之際藉著東北季風助長浪勢,成就了衝浪者夢寐以求的浪花,2011年起,更是每年十一月份都會在東河鄉金樽漁港舉辦台灣國際衝浪公開賽。
去年的全家台東行就有住過這裡,當時選的民宿大多以衝浪客為主,他們住的是通鋪式的共享房,而我們一家四口住的是唯一的四人房,親子是民宿客人裡的少數族群。在民宿的前庭碰見這些夏季的衝浪客們,無論男女,都是曬到發亮的黝黑膚色,讓我有種來到異鄉的錯覺,印象深刻。
東河天主堂
東河天主堂是由池作基神父(Rev. Meinrad Tschirky, SMB)和蘇德豐神父(Rev. Gottfied Suter, SMB)設計建造,外觀格局簡單方正,為兩層樓建築,以諾亞方舟樣貌設計。這個天主堂曾在書中出現許多次,池神父據說非常喜愛穿著原住民服飾,在那些穿著阿美族服與族人開心共舞、真情流露的照片中,感受到他那擁抱當地文化的熱情,對於族人來說,他更是像家人一樣的前任本堂神父。而東河天主堂的壁上,更是有蘇德豐神父繪製的穿著阿美族服飾的耶穌聖殤圖,見證信仰精神和部落文化可以如此美妙的融合。
走到東河已經走完了今天2/3的哩程了,看完天主堂時還不到下午1點,進度算是不錯!可以慢慢吃頓午餐(當然也吃了東河包子!),好好補足體力,加上今晚住的民宿地點是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更沒有便利商店的小村落,得要在7-11把晚餐連同「登頂罐」一併採買,再度背上行囊時,外面天色已經轉陰,飄起了小雨。
下半天轉入陰雨天氣,慶幸不是滂沱大雨,毛毛細雨中,海岸山脈下的金黃稻草田野是另一番耐人尋味的景象。可能是覺得快要看見終點線了,最後1/3的里程走起來的腳步特別輕鬆。
小馬天主堂與小馬和平山聖地
今晚就落腳在小馬這個地方,小馬天主堂和小馬和平山聖地就在這裡,三點多正好到達民宿,讓我們及時卸下重裝,以輕裝邁向最後兩個camino點!
看見小馬天主堂的第一眼印象是小巧而低調,屋頂那熟悉的瑞士線條隱約地藏在樹後,沒有都蘭天主堂那樣的頂天立地氣勢,卻是種溫馨靜靜的守護存在。天主堂的正門是鎖著的,整個園區跟今天所有的天主堂一樣- 都沒有看到人跡,我們心想「該不會又沒辦法進去了吧…」,不死心的我跑去問隔壁鄰居,在前院有圍成一圈聊天的大叔們,大叔們熱心地跟我們說「不會啊! 旁邊那個小木門都是開的,可以進去!」
小木門轉開時,心裡喜出望外,偷偷在撒著花,能夠在最後一個天主堂裡靜靜地坐著,真是圓滿的句點。這座五十多歲的天主堂,是池作基神父在此擔任本堂時所籌建的,教堂的正後方也還放著池神父的照片。這座天主堂也是傅義修士來台後的第三件作品,代表性的錐形屋頂與採光天窗在這個時期就已經可以看見了,坐在這個溫馨靜謐的空間中,心裡感恩而平靜。
走到小馬天主堂後方的墓園,有好幾位白冷會神父在數十載的奉獻之後,與這塊土地的情感早已濃得化不開,視台東為他們的家鄉而選擇長眠於此,包括幾個月前才蒙召的魏主安神父。
大樹下 望著這些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的長眠地 心裡默默地向他們致意
謝謝你們如此無私地澆灌著這塊土地
走過你們的足跡 能感受到生命真實付出的美麗痕跡
整個Camino的終點,我們選擇在小馬和平山朝聖地,小馬和平山座落在小馬部落西方海拔五十公尺的山坡上,可以眺望太平洋,主要供花蓮教區和其他堂區團體做為靈修中心,教友可以前來拜苦路、辦活動避靜以及體驗簡樸生活。走進山路總是會聽見越來越兇猛的狗叫聲,和平山朝聖地入口並沒有明顯的標示,我們尋找了好一會兒,最後還是靠問人才順利找到,進去之後經過一層層的梯田,有位大哥正在犁田,我們想繼續往內走到感恩亭,卻碰到一群狗兒衝過來,兇猛地擋住我們的去路用力吠叫,我連忙先阻止M奔跑,要抱持鎮定跟「氣勢」慢慢往回走,我們回頭詢問那位大哥,原來他是負責整理這塊聖地的教友,靠著他帶著我們才順利進到感恩亭- 這個跟山連成一氣的戶外彌撒場地,大哥也跟我們分享著這群瑞士來的神父、修士們多麼喜愛大自然和山上。要離開和平山時才注意入口的大石背後,原來漆著歷史的年份,如同白冷會風格一樣的低調簡樸。
小馬客棧
要記錄一下此行我最喜歡的民宿- 小馬客棧,前一篇有提到這行住四間民宿,看見四種不同的生活哲學,小馬客棧是個從科技業轉出,邁入經營民宿與農耕的故事。這裡從建築的設計、每個角落的擺設和經營方式都讓我感受到主人的用心和獨特品味,清水模的建築巧妙地利用地形落差,讓旅人從面對公路的無人商店面,轉入面對農地的安靜,兼顧了容易尋找和入住鄉間的清幽的兩面需求,雖然是自助入住,下午入住時,整個迴廊放著輕音樂,這氛圍好像是有人為我們鋪了紅毯一般。無人商店也是另一個有趣的設計,因為附近沒有什麼商店或餐廳,入住旅客可以24小時進來使用這個空間,備有數種泡麵、餅乾及飲料,採取自助付款,也有微波爐可以使用 (我們這日的晚餐就是靠微波食物),另外頂樓還有戶外躺椅區,我們從和平山上下來後,就在這裡享受夕陽和我們的「登頂罐」!
在順利結束所有徒步行程後,能在這寂靜的田野空間落腳休息,欣賞到池畔的日出,內心感到豐足。
在無人商店的桌上,看見一幅插畫上的字句,就這麼洽恰好呼應這趟Camino旅程,也描繪出此刻的陽光下心情-
那些為他人生命帶來陽光的人
自己也一定會沐浴在陽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