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個習慣擁抱的人嗎?
我是。I am a Hugger。
想想這個肢體的啟蒙跟我的爸爸很有關係,在他們那輩的文化之中,做父母的跟孩子擁抱、親吻是不常見的,但爸爸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家中決定樹立這個”新傳統”,道別、問候的方式就是擁抱加上左右兩頰各一個紮實(aka. 不走歐式貼臉頰路線)的親吻,因為從小習慣了這樣的肢體表達,即使到了四十幾歲的今天,跟爸爸、媽媽抱抱親親感覺依舊是很自然的方式,甚至有時是個跨越言語和觀點分歧的橋樑,可以連結彼此內心深層的關愛。奶奶還在世的時候,每次去找奶奶,我也會用親吻抱抱跟她道別,我的記憶裡有著奶奶臉上那個略帶靦腆卻又開心的笑容。
一個真心的擁抱,從彼此的手掌、胸膛、臉頰都感受到溫度,倘若多停留一點,貼近彼此的呼吸,聽著起伏之間的共同韻律,在這樣環抱的空間裡感受到的關心和愛意,更甚言語。
擁,手部加上「雍容」的雍,是用手表現出雍容大度 ; 抱,手部加上「包容」的包,是用手去包容另外一個人。擁抱,是我們用身體去懷抱另外一個身體,沒有障礙,沒有阻隔,包含著真正的誠懇。
“身體記憶52講”
蔣勳的文字優美地道出了擁抱這個動作裡的包容與寬廣- 真實的接納。
到我們這一代當父母時,文化風氣都逐漸被西方影響,可以看見同輩的朋友們跟自己孩子的肢體距離都親近了許多,算是從東方的矜持文化跨出了一步。當我從身為母親的角度擁抱孩子,那又是個截然不同的感受,不同於和父母的擁抱,也不同於和戀人的擁抱,是一種湧出呵護疼惜的擁抱。
這種疼惜是安撫傷心、不安、焦慮的他,是全然接納連他自己都難以接受的自己,是告訴他“不論你現在感覺多糟,你是值得被愛”的,是告訴他Everything gonna be okay. I will be here for you”,是跟他說“我相信你可以的”,透過擁抱,這些烙印在身體的記憶裡。
MSC的第一堂就介紹了”Soothing Touch (舒緩觸摸)”這個練習,讓每個人去探索自己的身體記憶,一步步搭建自我連結的渠道,尋找可以觸動自己的舒緩方式。從科學的角度來說,觸摸是哺乳動物照護系統很重要的一環,不管是貓媽媽用舌頭舔著自己的小貓,還是猩猩之間的理毛行為,透過觸摸會啟動腦內啡,產生放鬆的感覺,鋪陳社群行為的基礎,而人類透過這樣的觸摸行為,除了腦內啡,也會增加體內的催產素(Oxytocin, 綽號 “愛的荷爾蒙”),產生安全、信任、平靜和連結感。
我在MSC的課堂中看見了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同學們,透過這個身體的探索產生溫暖的自我連結,曾經見過溫暖的手掌單純放在胸口,眼角的淚水就出乎意料、止不住地流下。
因為當了媽媽,感受到自己的缺乏而巧遇了MSC(真的是意外的巧遇), 學習中卻發現如果不是當了媽媽,我也許很難體會MSC裏面的compassion。在MSC的旅程中,我跟我的內在小孩重逢了,她如同我眼前的孩子一般,也渴望著疼惜跟連結,當我能看見而且有能力回應內在需求時,那是一種回到愛的起點的美好。
我想,那是因為他們知道擁抱的基本意義,就是從一位母親擁抱他的孩子開始,那是一切愛的起源。
“身體記憶52講”
延伸閱讀:Exercise 4: Supportive Touch by Dr. Ne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