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談到與非暴力溝通(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NVC)的相遇,這篇來分享在親子對話中的應用經驗。
在因緣際會下得知在香港致力於非暴力溝通的朋友們研發了一組桌遊- 同你聆聽卡,把非暴力溝通(以下簡稱NVC)的步驟透過牌卡來完整引導,Step Zero 是停下來 ,再來是觀察(Observation) > 情緒(Feelings) > 需要(Need)> 提出要求(Request)。
首步的“觀察”,指的是能夠具體客觀、不帶論斷的陳述出發生的事實跟行為,這一步其實就是正念的核心,是種不帶判斷性的覺察當下,說來簡單,但在身處在激起情緒的事件之中,作為當事人卻是相當困難,而能夠激起情緒的事件,往往也是因為大腦迴路裡接收訊息的過程中已經不自覺帶入判斷所引起。牌卡的設計當中著力於情緒與需要這兩步,一共有90張的情緒卡以及90張的需要卡,透過牌卡一張一張地過,去確認是否這是現在經歷的情緒,這幾年的人生學習,讓我發現從小到大的教育中對於情緒或是內在的教育極度匱乏,一開始能講出來的情緒種類,兩隻手用來數還綽綽有餘,學習過程中才發現原來情緒有這麼多種層次,時常透過生活中的覺察把自己的感受像洋蔥般一層層剝開,有些感覺常年黏在一起,就需要多一點耐心慢慢解離。“需要”也是一個完全不熟悉的區塊,除了人類基本的生理需要,原來心理的普同需要也是這麼多面向,而這些需要無時無刻不在驅動著我們每個決定、每個動作- 不管我們知道與否。
這麼複雜的內在搜尋一開始只是想用來耕自己,並沒想到可以跟孩子一起,倒是入手之後,孩子們都一直圍著我好奇地問這款桌遊怎麼玩,我只能賣賣關子打發他們說“時候到了,你們就會知道了!”
第一次突發奇想來試試看是在C的某場糾結過後,因為想理解他糾結的點,我把牌卡拿出來,請他從牌卡中找找看有沒有在那一團情緒感受到的,一張一張拿出來過的時候,才發現其實很多的詞彙對他是陌生的(也可見平常生活用語真的蠻少用這些情緒詞彙),必須要透過更簡單的言語跟例子跟他解釋,這一步花掉了不少的時間,卻也是個很好的學習- 跟他一起感受學習這些情緒的細膩區別,在這個確認的過程中,可以感受到他輕鬆了下來,好像撥雲見日,卸下心中的某種負擔。
也因為要隨著孩子的理解程度來調整前進速度,我拆解了使用牌卡的方式,一開始先講解大致上的NVC步驟( aka. 這款桌遊的”遊戲規則”是什麼?),有派上用場時,先從情緒覺察辨認做起,第一回過完所有的牌卡最耗時間,當孩子越來越能理解辨認情緒,速度會越來越快; 情緒辨認熟悉之後,如果下回再遇見類似的情境,我們則迅速比對一下出現的“情緒朋友”,然後用牌卡直接進入需求的部分。
就算沒有進行完整的NVC步驟,能夠進行這些關鍵的覺察步驟,其實對孩子、對我都已經發揮了安頓、梳理的作用。
家裡是開放式空間設計,哥哥自然也被這樣的情緒音量影響,我也請他來做做
除了情緒的解釋,我發現跟孩子解釋需求卡的時候也是很好的學習,因為要能把需求講得清楚簡單,自己也要深入咀嚼,從中也會發現自己還無法完全掌握的部分。
上面這些圖是C在家裡寫功課時,不時會出現的糾結場合(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有的時候排完牌卡,他就會放在桌旁,像護身符的概念陪伴自己把功課寫完,我在一旁享受看著他自己找到平和能前進的方式,當然,也不是每個時候都能帶入牌卡來幫忙的。
下一篇來分享用牌卡處理兄弟衝突(還有媽媽因調停而捲入的部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