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第一年的尾聲,最後的一個半月依然是行程滿檔,行程之外的空白時間不是練功(基礎學科)就是主題活動的收尾,主題活動- 像是保生文化祭或是家族故事- 的進行實際上都是跨越了一、兩個月份,我們用最後幾週的時間好好收尾,這一篇也收錄部分活動、出自M手的成果。
自學主軸
行動學習- 金門
這學期最遠的行動學習便是金門行了!
一週的行程中,前半段是M跟著一隅的老師同學們同行,後半段則是我跟M兩人一起,我們倆都是第一次造訪金門。在紫外線爆表的好天氣中,大家的膚色都深了好幾階,一到島上,我的眼光就被為數眾多的閩式建築吸引住了,據說島上一共有五千多棟閩式建築,而其中有五百多棟已經被認定為古蹟,不管是建築、標語、甚至招牌的形式,讓人彷彿回到二、三十年前,凝結在那個時空的狀態,路邊的田野不時會出現散步中的黃牛,有的甚至不動如山如同一尊雕像般自在坐在路旁,連我們的車開過去也絲毫不為所動,他的悠悠然,跟我們這些城市鄉巴佬盯著他的新鮮表情,成了強烈的對比。
旅程中有機會跟不同的當地人聊天,也越來越能體會,這個島嶼上的歷史- 無論是近代或是回溯到千百年前- 都跟台灣本島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脈絡,在這麼多不同的脈絡纏繞之下,那些屬於和不屬於、那些相同與不同從來都不是涇渭分明、可以一條線劃清楚的,走讀把平面文字化為具體的認知與感受,去觀察在這個被視作一體(所謂台澎金馬)的場域裡,其實有那麼多或大或小的差異共存著。
作為行動學習的收尾,母子倆玩起了字詞,以這首共同創作的詩來記錄這次的旅程!
主題活動:家族故事
延續上一篇自學紀錄裡的家族故事主題,M在這個的主題活動中,一共完成了六場的訪談: 外公兩篇、外婆一篇、爺爺一篇、阿婆一篇、關於邱氏宗祠一篇,訪談過程中,M有錄音,也有做心智圖的筆記,有鑒於整體的內容很長(最長的有兩小時),我請他將每則訪談中,挑選一小段印象深刻的故事手寫出來,手寫完後逐篇打字留存在電腦。在一次又一次的訪談中,我們都發現M聆聽與抓重點記錄的能力明顯進步了,從一開始不知道記什麼,到後來,他的筆記讓沒參與的我都能對故事內容一目瞭然,常常看似沒在聽、東張西望的M,其實有他自己吸收的節奏與方式,從手寫後的第一輪親子共同校稿、到後來打字時的第二輪自己校稿,我也看見他磨練的耐心逐漸的增長。其實除了訪談寫作能力的訓練,這個主題有另外一個深層的目的,是希望讓兩代之間有更多跳脫日常瑣事之外的深入對話,透過說古、透過故事的訴說與聆聽,能夠有更深的連結,瞭解從何而來,思考要往哪走。
這次的家族故事進行期間,正巧碰到邱氏宗祠的落成,宗祠從尋地、集資、建造到運轉的一路相當不容易,也因為這個機緣,能聽見邱家十八世來台祖一路的故事,更取得一本家族的族譜出版品,書中細數家族的歷史,甚至回溯到周朝這個姓氏與姜子牙的淵源,從這本出版品的豐富內容中,也看見前輩們慎終追遠的尋根精神,所有的考證跟探訪的努力化為珍貴的文字流傳給子孫們。
兒童哲學與無框架寫作
一直希望M有機會去上哲學課,跳脫線性思考,慢慢培養出獨立思考的空間。打聽了幾個屬意的單位,近期都沒有開課的明確計畫,就在學期開始沒多久,發現追蹤一陣子的蔡淑媖老師開課了! 這次的上課地點在蘆洲,一個月有兩堂,M試聽後決定報名了兒童哲學及無框架寫作的課程,這回老師用了「思考舞台」作為兒童哲學的教材,而無框架寫作的題材則真的是「無框架」,充分讓孩子玩詞語、唱自己寫的歌、透過故事發想新詩、甚至寫寫押韻的類饒舌歌詞,M在這裡的寫作似乎透過詩找出了樂趣與信心,我從跟他一起的金門行新詩創作過程,感受到他那股欲罷不能的投入!這裡則分享一首他上課的小品,看得出這些日子的感官與走讀記憶都變成了他寫作的養份:
山的著裝
如果我是一座山
樹幹就是我的骨頭
樹葉就是我的皮毛
下雪的時候就會戴上米白的白帽
春天時會戴上原住民的花圈
夏天時會穿上明綠色的短袖
秋天時會穿著又大又長的橘色長T
山的著裝是多麼的有趣啊!
主題活動:保生文化祭
這學期另一個主題活動就是保生文化祭了,將近兩個月的大小活動中,我們挑選了家姓戲、放火獅以及古蹟導覽作為學習的切角,翻閱了些關於宗教及民間信仰的書籍作為背景閱讀(比起camino的認真行前閱讀,這次是比較隨興的),實際上在今年保生文化祭進行期間,M也去了趟媽祖遶境體驗,可以說是十足接地氣的民俗文化浸潤。
歌仔戲之於我,是個感受自身文化的窗,是種童年的回憶,是小時候晚上跟著外婆準時收看楊麗花歌仔戲的日子。雖然爸媽兩邊的家庭都是閩南人,但從小在家長輩們都跟我說國語,因此小時候的我是不會閩南語的,直到跟著外婆迷上歌仔戲,才意外開啟了母語的學習,所以我向來宣稱我的閩南語是跟楊麗花(歌仔戲)學的。十年前我們選擇落腳在大同區,當我發現家附近的保安宮居然每年有這麼精彩的歌仔戲祭典,而且還是戶外野台加上自己搬板凳的古早味(我小時候只能看電視),簡直像挖到寶般開心極了!因此每年帶著孩子看家姓戲(基本上是野台歌仔戲/布袋戲)成為了固定朝聖的活動,媽媽的熱情似乎漸漸也感染了他們,隨著越看越多,我們開始會記下喜歡的劇團名字,在文化季開跑前,去查當年徵選上的匯演的名單,早早留下日期以免錯過。家姓戲這個月的晚上都特別緊湊,為了要看家姓戲,晚上的功課、吃飯時間都得更抓緊時間完成,就算是走去看個二十分鐘也開心,是種「打卡」的概念,算了算,今年的我們總共也「打卡」了十多齣戲,M也挑了一齣- 「二郎擔山」自己從頭看到尾(連謝幕致詞都看完,不知道為什麼特別愛看謝幕!)!
這次的主題學習,結合了影片剪輯的練習,M做成了一個保生文化祭介紹短片!
一隅之學的日子- 團體裡的學習
M越來越融入一隅的生活,行動學習的過程也自然增加了,這個學期除了原本四位七/八年級的哥哥姊姊外,也有另一位同樣為五年級的自學生加入,一隅的老師們相當注重生活中的學習,透過細膩的觀察及引導,給了孩子們許多可以停下來、跟彼此及跟自己對話的練習,學習溝通是鋪陳在所有課程中的課程,一週在一隅兩天半的時間裡,除了有足夠的體能時間(慢跑、籃球、室內體能等等)、使用多重媒材的藝術課、很吸引M的社會課之外,兩位國小部男孩專屬的故事欣賞與創作課也是非常精彩!從角色的設計、暖身故事的發想、彼此的討論與反饋,阿鈣老師充分掌握屬於這個年紀的學習節奏與孩子各自的特色,用一系列的遊戲和活動,與兩位男孩們一起遨遊這個寫作的時空!巧妙的是,這個學期的M從各個方向,不約而同地都在累積寫作能量- 家族故事、無框架寫作、自己的週記、英雄之旅的故事創作。
這學期老師跟我都有觀察到,M在構思、畫畫時出現的投入與細膩,下圖是他所畫出心裡的怪獸- 「大毛毛怪與小點點怪」。
手作- 回到Tinker The Robot
在FunMaker的課程告一段落後,我們繼續回到Tinker The Robot課程,選擇了「Motor」這個主題,從電磁的原理慢慢了解馬達的設計,還看著YT試著用手邊有的材料拼湊出個最原始的可轉動馬達,而接上Arduino後,馬達這個主題的線路比起之前的單元更加複雜,需要的耐心也是更多(連老花眼的媽媽想幫忙檢查都很困難!),同樣的一頁,M狀況不好時就是一直卡關,看不出來哪裡出錯,而狀況好的時候,居然一口氣二十分鐘內就接起來,馬達直接轉了起來!看著他可以自在地直接看著英文video,自己全力組裝,內心暗暗地幫他拍手!手作時間的專注力真的截然不同!
其他插花的行程
芒草心
這個行程,其實是去年我們家裡舉辦暑期閱讀大賽的「獎品」之一,獲勝的人由我們贊助一個固定的金額給他們選擇的慈善機構/非營利組織,藉由這個機會讓孩子們去了解這些非營利組織或是慈善機構,以及他們致力改善的社會議題,也讓他們去思考自己想關心的議題又是什麼,而自己又能透過什麼樣的方式參與。當時弟弟選了綠色和平,而M的選擇則是落在芒草心– 一個關心無家者的非營利組織,我們選擇的支持方式是參與他們設計的活動-「街遊」,芒草心的活動設計展現出年輕世代關懷社會的活潑,希望透過活動讓社會能更了解無家者,促進更多對話和包容,而非只是傳統的募款作善事的方式。這次我們參加的街遊是 北車迷城生存指南,我們的導覽者是賈西亞,滿滿兩個小時的行程中,從華陰街開始,講述他的北上奮鬥故事,一邊講一邊走進車站,車站的各個角落都有無家者們的生存故事,再走到站前新光三越和南陽街一帶,從賈西亞的角度再次觀看這些熟悉的街口,看見了平常匆匆走過而被忽略的角落故事,感受著同一個城市裡有著如此不同光譜的生命韌性及棲地,我忍不住思考著我們的社會,如何能有更包容的安全網,能接住這些遇見不幸卻依然很努力的生命,幫助他們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第五次機會。
原以為M在炎熱天氣下的長時間行走中,開始東張西望的他,耐心早已喪失,沒想到到結尾的Q&A時間,竟是他捨不得先走,堅持留到最後,即使跟他相處這麼長的時間,還是很難判斷他是真的沒在聽還是用他自己的方式在聽(攤手)。這個活動也是另一個多元和包容的種子,幾週後跟M聊起芒草心,他說在參加這個活動之後,再度在路邊看到無家者時,心中會想起賈西亞的故事,多了份同理心。
壯闊台灣- 輕型搜救
繼去年年底上的基礎課後,終於再有機會繼續上後盾計畫的課程,在這麼多經驗豐富的教官教導下,有機會成為能幫助別人的一雙手以及民防力量的一份子,非常有意義。雖然上課學員大多都是成人,M從頭到尾都積極動手參與、毫不扭捏退縮,這小子的膽識真是讓我越來越刮目相看!
尾聲與另一個開始
紀錄寫到這裡,回頭一看,心裡有種「天哪!我們還做了真多事情!」,事實上還有許多平時練功的時間並沒有在篇幅裡,像是爸爸固定教數學的時間(居然一年當中沒有任何的紀錄照!),學科的部分,爸爸和我還是分別出了個數學和英文的評量,算是做期末的收割及檢驗,沒有算分數,但要求M用心訂正,檢驗沒有真的懂的地方,也讓M把還沒有學會的部分再整理進腦袋!
其實走到學期的尾端,還是會面對動力這個難題,媽媽我對於唸人這件事耐心真的不多,一件事情提醒三次還沒有反應,我通常會先選擇把自己的嘴巴關上,先回到關照自己比較實在,一方面是拒絕當破口大罵的媽媽,一方面也是知道繼續唸下去無效,但好幾次我都發現,其實把嘴巴關上還不夠,因為看得到他的狀態依然故我,內心的怒火會繼續燒起來,我需要換個空間消化自己的情緒 (可以是自己去吃個飯,或是去另一個空間工作兩小時再跟他會合),在此同時,讓他有自己獨立的空間。經過幾次試驗,我發現適當的空間和距離,反而可以喚醒他的理智!好像是種意識到「得要自己來了」的獨立狀態,也失去了為反對而反對的理由,想起該做什麼事,而且自己能主動去完成!想一想我們父母的角色,不就是陪伴到他們一步步獨立的旅程嗎?到了這個階段的親職,越來越是勞心而不勞力,有許多是父母面對自己內心的課題,需要相信與等待的耐心,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享受被依附的甜蜜負荷,也享受他展翅飛翔時的放手,依附關係怎麼可以這麼難?!
回頭看陪伴他自學的這一年,真的不容易,在他步入青少年期前,能有這樣的陪伴時間,做父母的我覺得非常無價,因為在時間充裕的條件下,才有機會發生深度的對話,與我家男孩兒的深度對話,往往都是在那些不經意的時刻自然蹦出來的,不管是一起坐捷運、一起走路,在那些小小的moment裡,我們也許針對當天發生的小挫敗對話,也許針對最近的事發表感想,也許對未來的想像討論,在對話中出現了新的清晰與更深層的理解,我相信這些理解、和解和連結會堆疊出關係中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們彼此都很需要這些才能保持連結(os: 青少年期是有多可怕?!),而我想持續努力把自己的心變得更寬廣,作為孩子溫暖的後盾去包容、接納、支持他們走屬於自己的道路!
在結業式那天,我們全家有一個慶功儀式,選在兩小喜愛的迴轉壽司店,隨著一盤又一盤的壽司,說出一個又一個的Gratitude(對任何人事物說出感謝)或是Celebrate(為前半年自己完成或克服的事情喝采),對於自己、還有彼此說出了真心的感謝和慶賀!
下一步呢?
對於下一年的安排,我們大約經過了將近四個月的家庭討論,當初拉出體制的原因之一,就是希望他有機會能好好探索自己,也希望過程中慢慢找出他青少年期適合的學習環境,我們的希望是這個環境是相對穩定但足夠開放包容,讓他能面對這個身心劇烈變化又能持續累積學習能量的時期,更重要的是讓他自己能參與決定。
我們討論或是試讀過的選項當中,大多是體制外的學校,而且入學的時機看來會落在七年級,當方向稍微有了輪廓,六年級的這一年反倒成為Gap Year,反而我們得以放下束縛,拋出了不同的想像!體制內的六年級就不考慮,因為等同這一年的detox都會白做了,但是跳出框架的想像還是得面對許多現實的檢驗,包括經濟因素、我自己的職涯規劃、家庭整體的安排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這也是決定花了這麼久的時間才拍板的原因,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要考慮和評估,這樣人生的選擇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自己跟家人夥伴清楚知道自己為什麼而選,也心甘情願一起同行,這樣就可以了!幾經轉折後,我們把最後兩個選項的各自pros & cons充分透明地跟M一起寫下來,而把最後的拍板權交給M,讓他用兩週的時間對內心叩問,由於這兩個選擇對他來說勢均力敵,於是我們決定採用兩週中投票十次的方式(我後來發現應該選擇奇數,不然5:5怎麼辦?),在隨機的時間點中我會問他當下的選擇,最後以6:4的票數,我們決定下一年—要進行國外生活的學習啦!Oregon- Here we come!!
拳擊
為了這個即將來的大轉變,這幾個月中,我們也開始在各方面做準備(沒錯!就是除了以上的行程外,還有做這些準備…),其中一個就是母子倆去上了拳擊課,主要為了防身的目的,後來發現拳擊其實是項很全面又不需要太大空間的健身運動,心肺、敏捷度、肌力樣樣都有練到,媽媽我練完頭幾堂真的有躺平的感覺!
跟阿嬤學包粽
有時候去感受過不同的文化環境,會給予人全新的眼睛來看見自己的文化,而我們準備的一部分是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思考的,飲食裡也有文化,趁著端午,好好來了解一下阿嬤親手報粽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