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入寒假時,重新翻閱了Essentialism: The Disciplined Pursuit of Less,這本書對我影響深遠,依著Essentialist減法的思維,像個園丁修剪樹枝一般,我學習著修剪對自學裡的種種想望(許多貪心),修剪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想重新看清楚M現在的狀態,對於他,最核心的學習部分又是什麼?時間又該怎麼安排?
一陣思考與討論之後,寫出了核心如下:
游泳– 不只是對身心健康有益、也是在這階段對他很重要的自我認同,在經歷過相當不容易的新泳隊環境,看見他對游泳的執著依然如此,只能說是真愛無誤。雖然沒有要走職業競技的路線,但透過這項運動,他的確培養出自律以及持續挑戰自己的韌性。我們討論後,決定報名了四月份的北市青年盃,讓他繼續挑戰突破自己的PB(personal best)。
手作– 這是自學計畫裡的核心初衷,希望他保有足夠手作的時間,不管是科學型態、藝術形態、或是工藝型態的手作,多讓他動手就對了,這也是塊他動機性很強的區塊。
閱讀/寫作– 閱讀絕對是學習(還有能持續學習)最重要的地基,M對於閱讀的培養或是寫作表達還需要些時間,在旁看的我不時都會有焦慮升起,每次看見焦慮都會想起「蘋果山丘上的貝絲」,想著那個小小的學校裡如何以彈性包容孩子的多元性,而不是以單一的指標衡量每個年紀的「該有的」能力,一個孩子雖然是三年級,閱讀能力可能是五年級而數學能力卻是二年級,如何讓孩子在他的天賦區盡情發揮、甚至透過幫忙其他孩子又培養出了不同的能力,然後在他沒信心的區域可以重拾自信、以他自己的速度不要放棄、持續前進。這個故事述說著讓孩子以著自己的速度和特色自在生長的環境,提醒著我要放下擔心,耐心陪他走就好。
寫作與表達也是整個語言學習很重要的一環,一隅的老師們也有留意到這一塊需要,我們交流著也用著不同的方式陪伴著他持續前進與練功。延續著上學期週記及這學期的主題訪談寫作- 「家族故事」,用不同的形式與素材讓他繼續寫。
基礎數學– 現階段(高年級)的數學涵蓋理解這個世界基本運作、也是學習的重要基礎,M對數學的信心與興趣逐漸拾回,爸爸用心的家教模式保持前進!
了解並學著照顧自己的心– 透過生活中發生的大小事件,帶著一點好奇心來觀察自己的情緒,練習與情緒同在,培養一種緩衝是可以往內照顧但不急著反應,以及用點實驗精神尋找對自己有效的壓力反應處理方式。這一塊是我自己有興趣也下功夫學習的,所以陪伴起來特別覺得有樂趣,下學期起步的這段時間,倒是已經歷了些有趣的有機生長歷程:
<事件>:某天早上在烘乾機裡,M心碎地發現自己用零用錢剛買來的寶可夢卡竟躺在褲子口袋裡,看著爛掉的卡牌,自責難過的情緒傾洩而出,讓他幾乎無法動彈,幸好那天早上是他等待已久的手作課,即使心情再沈重他還是出了門,我們於是利用了這個機會來觀察這麼強的情緒要花多久消化?又會怎麼被消化呢?
媽媽發揮了理科腦,拿出做實驗觀察的精神,從事件爆發的早上開始,不時check-in他的Anger還剩多少(我常會請孩子試著量化情緒或感官,比如從0到10,現在大概是多少之類的),然後把數據化為曲線圖來一起討論,結果我們觀察到約莫過了五個多小時,這個強烈的情緒才真的消逝,而從這個曲線中不同的斜率(到底是要用多科學的眼睛看?!)也是有趣的發現,越陡下表示那段時間進行的活動似乎對舒緩情緒有幫助,當然也有可能是情緒的自然半衰期所導致,帶著科學家的眼睛來做做情緒覺察,別有一番樂趣!
這個學期我們固定出一個時間來繼續作正念的練習,這一週呼應情人節,正好帶進了Mindful Self-Compassion的元素,讓他試著當自己的好朋友來寫封信,事情發生這一天下午,他利用這個契機,寫了一封信去安慰、鼓勵這位痛失愛物(只把玩了一晚就消失,還只有自己可以怪的鬱悶)的朋友- 秋刀魚,透過書寫、透過覺察陪伴自己度過一個風暴。
帶孩子作正念,很關鍵的是趣味,其實人都是感受到樂趣才會不斷地去做的,對於成人,也許一開始追求的是平靜的樂趣,當正念慢慢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時,就會開始發現其他部分的樂趣- 像是savoring的樂趣!想起五年前用Mindful Schools的教材第一次帶著M練習,因為不希望這變成是另一件「被要求要做的事」或甚至是另一樣功課,總是絞盡腦汁帶入playfulness的元素,連酒杯都拿來做產生回音的樂器!希望透過練習,回到與生俱來的感官,就像在閱讀自己的使用說明書一樣,他們體驗到既單純又神奇- 活著的美好,也讓這樣的能力自然而然留在他的生命裡。
現在的M倒是進到另一個階段,體會過被情緒上沖下洗的威力,觀察到不同狀態下自己的強烈差異,慢慢瞭解到培養這個緩衝能力的需要,而願意耐下性子來持續練習。不過我還是秉持著趣味性的原則,希望他在這過程中有舒適安然的回憶,在趣味中搭建出一個心裡安心的港灣,成為一個日後需要安靜、充電、避難時,自己自然想要去的處所。
下面花點篇幅紀錄一下學習的近況,在此沒有特別紀錄的,是中間穿插了睽違四年的北海道滑雪之旅,這張仰躺吃雪照應該可以傳達出旅途中的開心,全家在精實的十天雪地旅行回來後,各自都病了一場才恢復元氣、回歸常軌。
手作: FunMaker
木工是M這學期對於手工方面的許願,我們找到了同是自學家庭(應該叫聲前輩:))而中年創業的Fun-Maker,看著他們網站上的理念與創業的想法,與我們身為M的父母的許多觀察和想法都不謀而合。
『 我們是一對為興趣理想 在中年任性創業的夫妻
是喜歡動手做的Maker
也是有能力將作品商品化的設計師
善於觀察與建構孩子能力的老師
更是 帶著兩個孩子自學多年的父母 』
親身踏進Fun-Maker的空間,從每個角落感受到滿滿的手工和巧思,低調卻極其豐富,空間雖然不特別大,工作區塊卻是相當充足。因為兩位老師自己是自學家庭的父母,在現場跟孩子的互動、給予的空間及引導的方式都很合拍,M第一次去上課就非常自在(根本有種當自己家的錯覺),就連時間到了,還一直研究牆上許許多多的作品/玩具,很難抽身離開。
手作:數感實驗室
在幾個月前Maker’s Party上買了一組立體風箏的教材,M跟著一系列的影片,慢慢做起最小單位的正四面體風箏,中文的教材省去了許多翻譯的時間,他更可以獨立運作。不過經過幾次實驗發現,似乎媽媽我還是需要坐在旁邊,就算是默默在旁邊做自己的事,好像還是可以幫助M的煩躁退去,耐心進來 (怎麼有點像是電腦旁放乖乖的道理?!)。
228的歷史主題
台北228紀念館
趁著228前,我們去了趟台北228紀念館,館裡的志工告訴我們,原來再過幾天這裡就要重新布展,會關閉一陣子,所以可以把握現在的時間好好看一下,整個展館從日據時代末期,當時的台灣民心及社會氛圍開始鋪陳起,從日據時代末期的皇民化轉為回歸祖國的國民政府統治,在時代的巨變下,身份的認同、黑與白、有利與不利可以瞬間顛倒,人就在這樣洶湧的時代洪流中找尋生存的方式。
在這個館走過一趟,比起之前在書本上念的二二八歷史簡述,感受來得「立體」太多,看著照片、古物、文字解釋、甚至當時的錄音,把人帶回當時的年代,感受當時的人所經歷過的驚濤駭浪、興奮、期待、失望、委屈、不公、困惑、錯綜複雜的種種,一件查緝私菸事件如何點燃了這把熊熊的烈火,也延伸出之後數十年的白色恐怖 。對我來說,在這裡學到許多之前不知道關於228的來龍去脈(後來也發現這一趟參觀,對於之後M進行的家族故事收集提供了很重要的時代背景),對M來說,他一走出場館就吐了一口長長的氣,有種想把沈重感吐掉的感覺,前面介紹日據時期到國民政府接收都還算輕鬆,但他一進入當時社會菁英份子的遺物展示間,馬上就感受到莫名的恐懼,拉著我在旁邊想快速通過,還有那份在基隆港口那個被鐵絲穿過手掌的倖存者見證,也在他腦袋盤旋。
由於想幫他消化一下沈重的情緒,也需要消化一下吸受的資訊,回家後,我讓他用畫圖的方式外加用問問題的方式去思考、紀錄剛剛所看見的一切,在毛毛蟲所學習到用問問題來對話的方式,打破線性思考,打開思考的各種方向性,這個結合方式在當下意外地非常適合。
悲情城市
連假過後,我們也一起去看了數位修復後重新上映的「悲情城市」,在去看之前,我幫M導讀了影片的劇情簡介,也看了預告的片段,有機會可以按下暫停,好好解釋陳松勇的台語台詞。看慣了近代的電影再回來看侯導這部經典,感覺步調比較緩慢,對於我來說是可以好好欣賞到許多細節的速度,對於M跟上劇情更是剛剛好的速度,加上梁朝偉飾演失聰的男主角,往往會有單獨的字幕在片段後呈現,比起一般飛快同步在下方的字幕,更有餘裕來吸收。想不到這樣的主題、兩個半小時的片子,M可以相當沈浸其中,可能也因為上學期開始接觸了攝影,慢慢也會注意跟欣賞裡面的取景與美學。
與自學團參觀景美人權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