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一根稻草順著灣流的方向流動,灣流便會直接流過它,而不會相互對抗“
Bird by Bird
這是我最近在讀 Bird by Bird寫作書中,作者談論她如何面對自我質疑的噪音。
做父母的我,常常在接納孩子如實的模樣和讓孩子踏出舒適圈磨練的線來回踱步著。
希望孩子踏出舒適圈
有時是怕過度保護,讓他變成溫室的花朵,
有時是相信他有潛力還沒發揮,相信他可以蛻變成另一個樣子,
順流而行或是逆流而上,因著愛我們必須不斷的選擇。
我常凝視著這個微妙的平衡,因為在成長過程當中接收到的周遭反饋,長大後會內化成自我的聲音,
如果換位為成人自我的角度出發,這就是
接納如實的我,喜歡現在的我,對於現狀的安然
vs.
我還可以更好,我還想前進,我需要突破
之間的平衡,而我看見很多大人都還在尋找這個美妙的平衡,安然共存在兩者之間的平衡。
行雲流水過的一個月中總有高高低低,清徹的眼神總是令人感動,放空的狀態呼叫不到令人氣餒,挫折賭氣的狀態沈悶的讓人喘不過氣,衝破難關的興奮令人隨之起舞,在高低之間,其實一直都在走這樣的反思跟選擇。
手作- 耐心的考驗。有音樂一切好說
這個月繼續進行使用Arduino學習Programming的部分,同時看Tinker the Robot的教材,也參考台灣人寫的部落格(懶番茄工作室),在同樣的概念用不同的方式解釋後,讓我們對程式語言的邏輯更加清楚,自從進入programming之後就前進得比較緩慢,甚至需要原地踏步個幾回再前進,因為這裡需要更多的耐心去理解抽象的邏輯概念,在手作的時間當中,我是M一起學習的同學(只是語言/邏輯理解能力比較老練的同學),不會像專業老師引導,而是一起摸索、一起找答案、一起troubleshooting,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自己學的體驗(不是雙手一攤說我不知道然後看著老師給答案),不只磨耐心,走過之後會有種“我可以”的信心慢慢產生。用這個學習的角度,我也放下了”我必須要自己先學好才能教他”的焦慮,知道可以用與英文時間截然不同的姿態來與M共行這一段。
中間磨心、磨理智線的片段少不了,幸好一路有兩位“神助手”- 一個是繼續使用非暴力溝通的卡牌來清理情緒的場面,另一個就是對的音樂!只要放起最近愛的high歌,不管是大淵還是Elton John,都可以讓M和我重新注入動能 – 特別是唱到強叔的 “I’m still standing better than I ever did. Looking like a true survivor, feeling like a little kid……”,唱起來多麼讓人重拾鬥志!
什麼都讀一讀
除了圖書館持續隨意借的書外,這幾個月當中我們一起進行了關於俄烏戰爭的主題閱讀,一開頭先延著報導者兒童新聞(真的感恩這麼有品質的獨立媒體也有放心思在兒童身上!)去瞭解歷史背景,瞭解北約的行程、蘇聯還有冷戰,也找了戰爭相關作品像是風之谷、班雅明先生的神秘箱子,最後是選讀由報導者數個月的文章集結而成的”烏克蘭不可能的戰爭”書中的五篇文章。
M一週看一篇,繼續用心智圖擷取看懂的部分,最後一篇在深度爬梳資訊戰如何進入華語世界,M很勉強地看完但發現他沒辦法像前幾篇畫出心智圖,當我試著與他一起共讀時,才發現對現在的他真的太複雜了,自己當初讀這篇時因為得到很多新知所以想分享給他,但沒有好好斟酌難易度,很多基本的字彙(例如:輿論)他都沒聽過,最後我們選擇用共讀的方式,一邊導讀一邊討論。
搭配每晚響起的拜票電話,街頭巷尾熱絡穿梭的拜票車,選舉公報也是我們閱讀的素材!無關乎政治立場,主要是讓他培養公民參與素養、有自己判斷解讀的空間,聽著他分享自己的閱讀、問題還有觀察,我們的工作是好奇地傾聽而不是教導,聽聽他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為什麼做了這樣的判斷。一個有趣的觀察是M對於過於吵鬧的拜票活動會產生反感,倒是對於在路邊默默親手遞面紙的候選人會產生好感,也許候選人需要重新思考親近新世代選民的方式?!
寫作大魔王 – 言之有物真的難
“前言開場寫的生龍活虎、非常精彩,彷彿說書人的口吻,然後等待文章的核心高潮就….誒?! 怎麼就這樣結束了? 所以重點是?!?!?! ”- 這是之前讀M寫的短文的心路歷程。
這次看了一連串戰爭為主題的文章及影片,給了他一個寫作任務:把自己對這場戰爭的觀感、想法整理一下,拋了幾個引子問題去思考要寫什麼。經過幾次的實驗,他已經發現自己在某些場域(像是圖書館)的狀態會比較好,所以這種有挑戰性的寫作任務,他都選擇在這種地方進行,這回還意外發現了晚餐後的咖啡店環境好像也可以文思泉湧?!
為了幫他把腦袋中的想法“萃取”出來(沒辦法!化學系流的動詞),那天還出了個奇招,我們一邊為camino(見文章最後)做走路訓練,一邊用對談問出他的想法,然後用手機錄音下來。等有時間坐回來桌前,他一邊聽錄音,一邊把內容化為文字。這個階段的就是慢慢寫、持續寫、把自己的想法都先寫出來再說!
歸屬感這一題- 想念學校的同學
校運會前一天我跟M隨意聊著六年級/國中的選擇,他用著自言自語的音量問 ”我不能就回學校嗎?” 這句話當場刺到我的心,媽媽內心的os這裡就省略了(寫出來就是花系列的台詞),當場知道我沒辦法講出好話,只能把嘴巴靜靜關好,晚上用著同你聆聽卡幫自己好好地消化了一番,但真的把最後的刺完全拔除的是隔天校運會發生的事。
M雖然沒有在學校上課,但因著泳隊練習再加上他“里長伯”在門口聊天的功力,回家之後還是可以滔滔不絕數算著誰誰誰最近在做什麼的近況,聽起來一副還在學校全天上課的狀態,幾週前有一天他默默地說“媽~我有點想跑接力耶!…….但好像不太可能“,我感受到他想念學校的心,用客觀的角度跟他解釋大隊接力練習過程的重要,如果沒有辦法一起練習就有點喪失了這項團隊運動的意義,這件事就默默地隱沒了。直到校運前一週,他編制的班導通知我們可以去學校領班服(對! 他很想穿班服,高年級的特權),順便問我M想不想一起來跑接力,我顧慮到自學行程很難搭配學校體育課練習,一開始婉拒,也跟班導說明我的考量,畢竟整個體表會的流程在學校裡是如火如荼地重複練習過許多次,但貼心的班導不嫌麻煩且依然不斷地熱情邀請M去參加,M沒辦法去參加接力練習,她細心地安排前後棒都是以前跟他同班過的同學,最後讓他不但無縫接軌,還能一起臨陣上場跳舞跟作趣味競賽(對! M也真的很能臨機應變)。
中年級的陽光班導– 中年級代課的班導帶著一大袋的麥當勞漢堡來看看之前班上的孩子,我們常說,如果當初沒遇到這位暖男老師,我們可能更早就被逼到帶M走出體制外,老師一邊欣喜地聽著M的近況,一邊感嘆地說了一句“我現在帶班好希望班上能有個像M這麼貼心的孩子! ” 他提到以前班上活動時M會主動幫忙去把旁邊落到邊邊角角的同學帶過來,看著老師感動的眼光,我突然體悟到自己的眼光常常會落在哪裡還可以再長、哪裡要調整. Maybe I can shift more time and attention to celebrating his good qualities!!
五年級的班導- 跟班導見面時有種很親切的感覺,對她而言國小是最重要的童年回憶,她希望孩子們都能帶著很棒的回憶陪他們走向下一步的人生,她觀察到M回到學校跟同學相處相當融洽,這點對於都不在校的自學生相當不易,她希望把握機會讓他營造美好的童年回憶。其實班導並沒有義務在中間幫忙聯繫這麼多細節,畢竟我們是放生的自學生,但是從這次校運會的安排與溝通,我由衷地感恩M能遇到這樣包容開放的老師讓他能保持連結!
熱情的同學– 當整個五年級都聚集到廣場等待上場,看著他開心地被熱情的同學簇擁、玩遊戲、不時還有其他班的同學來呼喚、追逐嬉戲、穿梭在班級當中,我前一天待消化的情緒瞬間完全消失了,眼角濕濕的,我強烈感受到那種“回到主場”的歸屬感,我理解了他心裡的想望,不是概念上的理解,而是真真實實穿進他的鞋裡感受到了。對- 就是這種歸屬感。
媽媽我百感交集,享受著理解帶來的如釋重負,感恩著M一路上能遇到這麼多溫暖的人滋養著良善的心。
金馬影展
這個月的主題活動就搭上金馬影展的便車,原以為自學時間很彈性,可以大看特看,真的要買票才發現 “媽呀!原來我們的限制真不少”,固定泳訓的時間、外部課程的時間、還有家庭活動,更不用說還要看電影類型適合與否、買不買得到票的條件,花了整整三個多小時才mapping出適合看又買得到的場次。最後進電影院看的有四部:山靈物語(法)、龍公主的冒險(法)、窄路微塵(港)、在牠們的凝視之間(印)。另外在MOD上面也觀看了時代革命(延續上個月去飛地書店的對話)以及捕鰻的人。
這幾部電影不管是題材或是拍片者的背景都相當多元,透過孩子的眼睛也可以看到許多有趣的事。比如說:看完所有的片時,M問我“山靈物語“是紀錄片嗎?其實這是劇情片,我仔細想想,的確它的拍攝手法以及演員的表演方式都偏向紀錄片的樸實風格,從大人的眼睛來看,清楚分辨的線索莫過於片中主角在山中的超現實經驗,追尋“神秘發光的生物”,可是在孩子的眼睛看來很多事都是有可能的!也許這只是他還不認識的世界的一部分,或許這也是我們還不知道的一部分?!
看窄路微塵的經驗則是跌破我的眼鏡,經過頭兩部的觀看,我發現看影展的觀眾跟一般看電影有所不同,大家感覺都很認真地進來看片(os: 我們也沒不認真啊~),沒什麼人買爆米花(os: 進電影院不買爆米花怎麼對小孩交代?!,但我們吃爆米花還會被前面的人轉過來噓),場場結束觀眾都會拍手,謝幕字沒跑完觀眾不會起身。所以看窄路微塵(刻畫香港底層小人物的電影)前,媽媽心裡壓力有點大,除了臉皮先自己增生幾層,還要做行前教育,跟C說”如果真的無聊就睡覺沒關係,媽媽小時候也都在電影院睡覺,睡到看得懂的年紀就會自己醒來了!” 沒想到這兩位,整個觀看過程相當投入,完全沒有像蟲一樣坐不住,看到尾聲還覺得意猶未盡,完全沒感覺過了整整兩小時!看來雖然這整部片都講粵語,它說故事的影像表達方式很能讓孩子完全搭上!
孩子們心目中最喜歡的片也都跟我猜的不同,我以為他們都會選有吉卜力風格的動畫片”龍公主的冒險”(媽媽自己很喜歡! 結合了女性賦權、生態保護、身份認同議題的童話故事,法語主題曲超好聽!),結果C居然選了窄路微塵(這像7歲的選擇嗎?也許是那種時光飛逝的沈浸體驗?),M選了山靈物語(阿爾卑斯的山景完全擄獲他的心)。希望透過電影,他們對世界-特別是跟自己身處很不同的面相- 都能多理解一點,期許以這樣的一點一滴滋養更包容的心。
影展的takeaway, 我們嘗試點不一樣的方式: 用拼貼接龍講故事
各自寫下幾個主角(可以是人、動物、或甚至物品)、時間、地點、幾個動詞、幾個形容詞。然後分堆混合再各自抽取,用抽到的詞編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因為看完電影後,很多強烈的影像還留在心中,透過隨機重組還有彼此的想像,重新把故事用不同的方式呈現!
一隅之學– 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學習
M漸漸穩定融入一隅,細心的老師們持續專注透過生活的學習,讓M持續練習自我覺察,找回對文字的熱情,找到自己如何在群體中表達的節奏,找到個體與群體的線,好感恩能遇見這群理念相合的專業教學夥伴,一起守護灌溉著M!
為了跨年的台灣Camino行程做準備
為什麼會想走台灣camino呢?起因於想要更了解原住民文化,想要了解關於這塊土地文化很重要的脈絡。在規劃自學計畫之初,在思考這麼偌大的題目要怎麼切入?我不想只規劃淺層或是觀光體驗性的活動,可以不全面但想要有深度地去了解,有幸能跟長期耕耘原民文化的好友爸爸邀到一場對談,在對話中發現想了解原住民文化,不能不了解他們的信仰,台灣camino這個方向也從這個對話浮現而出。白冷會教士在台東數十年來的投入、奉獻,不只在信仰、教育、生活產生了長遠的影響,也實實在在地流入了文化的血脈之中,當我看到這些瑞士來的教士打造的教堂時,心中真是為之驚艷,從來不知道這塊土地上有著這麼精彩的印記,在這些信仰的落腳處,更是看見不同文化激盪出的融合,這個月我們持續閱讀著相關的書籍,一邊讀著這些幾十年來的足跡故事、一邊練著腳力跟體力,沿著河濱測時間,練習負重走長程,希望能有充足的體力慢慢完成這個行走的一週旅程,期待從2022年走到2023年的台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