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的旅途,常常有些不期而遇,這些意外的邂逅往往一個接一個地”發散”下去(就是數學裡那個發散的概念),例如:可能是得知了某個展演,看了之後發想了另一個延伸的主題; 可能是時事議題,感到興趣而去借書瞭解周遭的背景故事; 可能是遇見某個活動月,而把相關的學習都交織其中。所以我們在自學的時間規劃中刻意預留了些空白,讓這些邂逅可以發生,就算沒有發生,也是留白時間,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的感受到”白”,總是想做的太多,時間太少,結果最常做的是“收斂”、”割捨”,決定有限的時間到底要做哪一個 (啊 這不就是人生嗎~ “The Road Not Taken” by Robert Forst 立馬在腦中上字幕….)。
那些不期而遇們
。飛地。
這天造訪“飛地”,也是個突發的行程,那天聽朋友分享到有同你聆聽卡線上講座,主講者是牌卡的設計者,除了慶幸有機會聽到原創者的分享,也順便去研究了一下主辦單位 (當初購買時是碰到熱心的朋友揪團,做跨海的團購加上手工國內寄送,並沒有在台灣這邊直接販售),赫然發現其中一個是在萬華的獨立書店- 飛地,看了網頁才發現是半年前在台港人成立的書店,六個月來已經辦了不少活動,從選書可以看出書店關心的議題圍繞著社會的各個面向及留存香港的文化,不管是透過歷史的脈絡、當代人的故事、或大中國劇變崛起的影響去紀錄、去思考現在自己所處的位置,去思考這個社會要往哪裡走,現場也有年輕的藝術家們透過小型展覽訴說著療傷的故事,感受到這裡也成為遷徙至台的港人們彼此對話的聚落之一。
進到書店,讓M自己四處觀察,安靜小巧的空間中,現場播放著輕音樂以及展覽藝術家的訪談,講述作品背後的心情與意境,M詢問我現場佈置的這些是什麼意思,我陪他一起讀出上面的文字,但不作過多的詮釋,讓他自己感受。他看著現場其中一個布展,也拿起紙筆,書寫此刻的心情- 無聊,揉一揉投入那個大家一起的大箱子中,的確- 店裡的書對他有點深,不容易挑出他能看得懂的,幫他試著挑了兩、三本,輪番看了一會,發現故事性質的內容對他比較容易入眼,最後以著支持的心情,帶著三本書離開了書店。在造訪這家書店之前,他從來沒有機會聽到關於香港的故事,歸途中我忍不住問
“你剛剛在裡面感受到什麼?”
M: “他們好像經歷過一個怎麼樣的事件”
“是喔~ 雖然你說不懂他們在做什麼,但其實你有接收到他們要傳達的內容“
“那你從他們的話跟作品之中,有感受到什麼樣的情緒嗎?
M: ”恩 (長思考…) 有恐懼,還有……難過“
於是在歸途的時間中,我簡要地講述背景故事,關於那個他所感受到的”事件”,那場許多年輕生命投注的反抗。我試著盡量陳述著客觀的事實,希望讓他用自己的角度跟速度去理解還在進行的歷史,但胸口總是一股緊繃,酸楚也不時湧上咽喉。之後也帶著他慢慢看 “時代革命”的片段,我想這個對話會慢慢進展到太陽花,到時收了已久的報紙就有機會上場了。
。壯圍沙丘。
為了小三鐵,週六來到了宜蘭,除了下午的報到之外沒有排任何的行程,也造就了且走且看的隨意行程,在途中遇到了廟會遊行,為了繞道遠離了本來的路線,卻意外瞥見了外觀引人注目的壯圍遊客中心,當下決定繞進去。一查之下,原來這個園區是由建築師黃聲遠,以「空出谷地,看見沙丘」為核心概念規劃設計,融合宜蘭地方自然元素呈現沙丘地景風貌及沙穴的建築空間營造。
除了吸引人的周遭景觀設計,進去更是驚豔,有別於一般對於遊客中心的印象,一踏進去瞬間彷彿置身現代藝術美術館。原來是蔡明亮導演運用建築裡不規則彎曲的沙穴空間、沙紋質理牆面,再結合實體的沙、大型影像投影、以及手工繪製大型圖面打造出的佈展,人走進來後,腳步、心情都不自覺地放慢了下來,有如置身另一個時空。看著其中的一部短片 “無色”,C模仿起片中李康生的腳步,做出極度緩慢的走路慢動作分解,感受踏出每一步的腳跟指尖細膩。
而M繼續透過他的相機觀察著這個空間,相機現在就像是他的第二雙眼睛,用另一個角度來觀察世界。他摸索著攝影課正在學習中的慢速快門,然後興奮地跑來說”媽~你看!“
在攝影的時候,M似乎就能進入種”緩慢而專注”的狀態,不斷地透過鏡頭捕捉著眼前的世界,於是在這個我不期待男孩兒們可以混很久的空間中,竟也待了一個半小時,媽媽心裡既驚訝又感恩(感恩兒子讓媽媽能盡情享受這種空間而不用管秩序),希望他們都有感受到這種飽足- 靜下來的豐富感官飽足。
Ref: 壯圍沙丘生態園
那些排好的行程
。小三鐵。
這個月的自學重點行程之一是在宜蘭舉辦的小三鐵,小三鐵的故事篇幅較長,獨立出來另寫在這一篇。
這裡節錄M在事後寫下的心得紀錄:
做事無白做
為什麼我會說“做事無白做”這五個字呢?那就要提到小納在晚上時看著天氣說的話。
比賽前一晚我們坐在車上,看著外面又是閃電,又是打雷,讓人感到不安,那時我們在聽”豬探長推理故事”,媽媽已經把音量調到很高了但外面的豪大雨還是把聲音蓋掉了,聽著震耳欲聾的雨聲真是可怕!
小納說“如果明天比賽時跟今天晚上天氣一樣,比賽被取消,我們練的不就都白費了嗎?“ 爸爸說“沒有白費!因為你練出來的成果是自己的” 我覺得爸爸說的很有道理,就像是你會游蝶仰蛙自四式,但另一個人只會水母漂,你也沒辦法像分餅乾那樣直接分給對方游自由式的能力,培養起來的能力是屬於自己的。
。手作時間- Tinker The Robot Box 2。
STEM動手課進入了第二個單元- Programming, 這個單元從Arduino Uno介紹起,介紹淺顯的程式語言,這個單元對M來說比第一個月來的艱困,一方面是他第一次接觸程式語言,二方面是內容上要花比較多時間閱讀理解才會進入動手,考驗M的耐心,為了舒緩閱讀的不易,應用之前在毛毛蟲兒童哲學師培課中學到的小技巧,邀請他一起跟我無縫接力讀出來,一起唸的確有幫助(中間還是難免有媽媽的白眼),我感覺每一次可以動手的機會對他就好像是充電(耶!終於可以動手了!),充完電讓他可以繼續下一場的聆聽和理解,一旦他懂的時候,就會開始在腦裡天馬行空地把其他生活中的現象聯想出來(像是紅綠燈背後的程式),相當有趣。
因為媽媽對programming也是完全新手,為了讓我們更了解原理跟內容,也去搜尋了台灣人做的相關網站,的確找到了些寫得淺顯易懂的教學文。搜尋這件本身也成了很好的學習機會,課本中出了幾個基本的程式語言讓孩子自己去查是什麼意思,看著M一步步搜尋,發現從關鍵字的選擇,到跑出來的茫茫文章海中怎麼找到真正相關的都是一門學問,對大人來說有些自動過濾的功能已經內化,潛意識地就會帶著眼睛跳過,比如說跳過前面有AD、從網站名判斷可信賴度等等,從他看到的跟我看到的不同,重新把自己內建的這些濾鏡挑出來,討論、說明、分享。
自學的有趣是可以看到四面八方的學習交織在一起,例如課本中有一題挑戰題是program LED燈去搭配你最喜歡的歌曲閃爍跳舞,哇~真有趣!剛好最近M很瘋 Elton Jon’s “I’m still standing”,可是問題是要怎麼算出間隔的秒數呢?上網找到了電子節拍器,調來調去還是很不容易match到歌曲,要怎麼精準算出歌裡面實際的節拍呢(這時媽媽不太想承認唸過國小音樂班)?繼續搜尋網路上介紹的方法,先聽著歌用手拍算了15秒,然後再換成bpm,這換算當中就運用了他最近數學在學的倍數概念,最後再利用分數概念計算回推出LED燈閃爍的間隔秒數,最後再換算為以毫秒為單位的程式語言。
。閱讀與書寫。
自學的行程慢慢上了軌道,我也在這個月中慢慢增加閱讀的份量,有新聞報導,有部落客文章,有故事型,有論述型,大部分還是要有趣以持續保持他的閱讀動能,偶爾也會試探性質了解他的閱讀程度(還是提醒自己要慢慢來),學校課本內的文章也會翻翻(習作有空也寫個一兩課! 他自己還拿起了甲本寫了一番,是種懷念飆功課的感覺?!),書寫方面,週記也開始起跑嚕!
那些生活當中的學習
。時間規劃的磨合與學習。
在M現階段的自學計畫中,還是要家長的引導居多,我把自己定位為coordinator(os: 能讓他決定的都盡量讓他來,我的夢想是有一天他自己當起總指揮官啊!),協調各個區塊的時間,評估整體的大方向和平衡。因為自學本身的隨機性和多元性(像那些不期而遇的學習),大大提高了M規劃時間的困難度,於是我們嘗試做了兩件事來協助:
- 使用Google calendar & Notion當工具: 記錄或規劃各門進度,也讓各個作業標為獨立的Task,讓他可以看清楚現在有哪些要完成的作業,然後due date是什麼時候(對!我們還是有給作業的,學東西還是需要適度自己咀嚼、消化的過程,特別是基礎學科。另外也有些主題式的指定閱讀書籍或文章,由我們幫忙挑選出來)。也幫他開了自己的gmail,可以用calendar記錄大行程。
- 週日晚上Preview一週行程:週日晚上我們固定撥個15分鐘,瀏覽接下來一週的行程安排。
這兩件事的執行的確對他的時間規劃產生了幫助,不過沒有完全解決問題,M在過程中還是“醜”了好幾次- 錯過deadline也好、搞不清楚作業內容也好,一度搞得上數學的爸爸想罷課,M自己也感到氣餒。我們在不斷對話中去找出落差的所在,這個落差來自於 1. 現在的他沒有了聯絡簿,2. 加上他已經習慣了當天功課當天“飆完”的模式,多給他幾天完成作業,反倒變成是種困擾!當我退一步想想,平心而論,處理這種多重交錯又不同期限的任務幾乎需要些專案管理的基本能力,即使對一般的大人都不算容易,更不用說是11歲的他了。於是在週日的preview中,我增加了對自由時間的規劃討論,手把手地教他評估task,怎麼決定哪個區塊時間做什麼。這是依舊練習中的課題。
。找出自己的優化模式- 專注這道題。
時間規劃好了,效率又是另一個變數。M一直是個”雷達”開很廣的小孩,往好處看是對四周觀察很細微,往另一面看就是很容易分心,我自己從小就是個去圖書館才唸得下書的人(在家裡不是打瞌睡就是很難專心),多少能體會這種想專心又沒辦法的痛苦,所以決定讓M去實驗一下在圖書館裡寫作業的差別。第一次去,我幾乎馬上就觀察到與在家裡天壤之別的狀態,清明的頭腦,專注的眼神,不過怎麼樣都比不過他自己的親身體驗來得強烈,套句他自己的形容 “在家裡感覺就是(頭腦)動不起來,很容易分心,在圖書館很容易認真“,這真是有趣的生物觀察。從此之後,每週都騎著車去圖書館寫作業、看書成為我們的固定行程。
。練習淬煉出屬於你的takeaway。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孩子的世代面臨許多新的課題,分辨真假也是一道,過濾出自己需要的也是一道。
自學的活動看起來五花八門,但我不希望它變成是種走馬看花的模式,不管是看展覽、一趟旅行或是看文章,我希望M能練習從中萃取出屬於他的學習,於是M開始練習用心智圖來寫下閱讀文章所看到的,練習用條列式寫出預習學科中看懂的/看不懂的,用簡報/影像來記錄旅途中所看所學。Learn to build own takeaways along the way.
寫到這裡感覺到這個月我們一起完成了好多事(os: 中間還有自己的一日工作坊,寫作本身也好需要心力),難怪接近月底時有種需要回神充電的感覺(給媽媽自己一個溫暖的拍拍)!
月底的M升格為11歲的準青少年了- May you see the boundless beauty and possibilities within you. Happy Birth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