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的自學從九月正式起步,從四月的自學申請開始經過了數個月的一起思索、尋訪、討論、評估,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切合我們現階段需求的模式。
這張圖描繪了他目前自學的樣貌,不論個體或是群體的安排,共同的軸心都是打造學習的火堆以及學習自己。
游泳是他這兩年的熱愛,在體制內就讀的中年級期間,游泳就是他上學最大的動力(當然還有跟同學一起寶可夢也是),自學規劃中自然還是幫秋刀魚(M在外行走江湖的綽號)保有“水中呼吸”的時間,每週固定保有四到五次游泳練習,除了大龍的泳隊,也讓他去接觸外部泳隊,另外一個星期有兩天至兩天半會到一隅之學固定跟他們共學,作為群體學習的時間(也是媽媽喘口氣的時間),一隅之學的團隊不論是老師特質、教學理念、及課程內容都跟我們的自學方向相當符合,能尋覓到共行的好隊友是珍貴的緣份。
第一個月不是一帆風順,但也沒想像的那麼可怕,之前聽過不少自學家庭的分享,默默地已經在心裡打了好幾劑預防針,比較大的調幅其實是在陪伴家長的心態(os: 是不是個多好的自我覺察練習?),不管是在家長及老師的身份當中的糾結,期望值與實際的落差,或是我自己需要的空間,在上路前都在內心中壓力測試了數回。對我來說,最關鍵的調整是放掉熟悉的計畫式管理,把軸心(打造學習火堆、學習自己)一再抓好,帶著開放的眼睛與好奇的心去陪伴引導。調好自己,孩子就會好好的。
整體來說M和我算是接軌得蠻順利的,在第三、第四週就感覺上了軌道。
Detox 排毒
從體制內走出來是有一些毒需要排,像是脫離“餵養模式”跟”大腦休息症”,除了基礎學科(主要是數學跟英文)的架構還是由我們來主導,其他想要學什麼、怎麼學,都盡量跟他事先討論,一起決定,在學科裡的學習上,作業安排用預習取代過度反覆機械式的練習部分,從被動慢慢走向主動,最終希望把學習的方向盤交給他,不過得一步一步來,急不得。“排毒” 這件事,我從一隅的老師身上學習不少,他們帶過好幾個孩子從體制內走出來,對於如何讓孩子擁有學習熱誠、需要多少時間跟空間調整,他們擁有豐富的心得跟觀察,從跟這些老師的交流中,我體認到我得要比預計的再慢一點,才能幫助他走過排毒重建的歷程,舉個比喻來說,如果我的職場上是“戰鬥機”般的速度,那麼自學起步時已經調整為“汽車”般的速度,現在上路之後才知需要用“腳踏車”般的速度才行。
如果你以為慢下來,M應該會覺得比較輕鬆- 那就錯了…..因為他不能進入“大腦休息症”模式。在體制內的課程,因為班級編制、課程內容的設計或是學習胃口的因素,會有很多他可以“放空、自動導航”的時間,比如說是老師在處理其他同學的狀況沒空注意他、或是有些不太用腦的課程內容,造成的現象是看起來他有在學,其實大腦根本沒運作,只是虛應敷衍過時間。所以雖然看起來自學課程安排比較鬆,功課也少很多,但他完成第一週的反應就是 “好累!” ,在自學模式裡面不只是師生比大為提高,也有很多必須動腦、沒有標準答案的討論,所以整天大腦活動量比以前更大。
享受一起慢下來的時間
慢下來之後,多了許多空間,親子之間的對話不必再被催促塞滿(功課寫完了嗎?餐袋洗了嗎?泳具準備了嗎?去洗澡!),特別是當要為了自己都覺得浪費生命的那種功課,還是得因為“本份”要敦促他完成時,做媽媽的內心好衝突。M不是一個會嘰哩呱啦自己一直講發生什麼事的人,需要對的氣氛加上對的心情再加上對的體力,話匣子才會微微打開 (os: 有多難你看看),平日放學回家後就是一番時間上的打仗,不時還要面對弟弟的崩潰,很難找到這種時刻,所以我總是把握睡前的黃金五分鐘,躺著跟他講講話,五分鐘後他就秒睡了。現在白天的時間,一起搭車也好、吃點心也好,多了很多一起(觀察生物)的時間,而寶貴的連結往往就在這些不經意的時間碰出來。看見從小號稱里長伯(很會跟不認識的人抬槓,學校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他也會面對踏入新團體的憋扭,看見他獲得象徵性被接納的開心,看見他為自己的獨立又邁出好幾步的驕傲,看見他學習手作時如何為自己加油的得意表情。
這些慢下來後才有的空間,讓他和我有機會好好認識正在成為他自己的M,有些是我知道的,有些是我並不知道的,是在hustle life中我們無法看見,他自己也無法覺察的部分。當完成第一個月自學時,我問他感受到最大的不同是什麼?他回答 “對自己身體的感覺”。
我聽了很開心,因為這正是當初申請自學背後很大的動機之一- 跟自己充分的連結。
用手思考的時間-Tinker the Robot &Art
整個自學計畫的初衷之一就是給他充分的手作時間,因為他是個”用手思考”的小孩。第一個月的手作時間以Tinker the Robot教材為核心,比較特別的是,因為我們沒有現成分裝好的材料盒,頭兩堂課的時間是我們的“備料”時間,首先透過材料清單一一認識每樣材料,搜尋他們的中文名稱是什麼,研究台灣哪裡買,拼湊採購清單,然後經過無敵水電老闆的推薦,讓我們找到了這家交通便利的神店!兩個鐘頭一次把所有的素材都買齊了,母子倆在這裡挖寶挖得超開心,透過跟店裡人員問東問西,又學了不少,活似劉姥姥逛大觀園!讓在LA的developer羨煞台灣居然有這樣一站買齊(還可以零買)的實體店!
因為教材本身都是英文,手作時間無意間也成為雙語教學時間,一邊帶M認識比較重要的關鍵字,一邊解釋,也可以看教學video。課前我會先看一下教材,不熟悉的部分我會先查一下(早已遠離理科的理科媽媽),免得變成邊翻譯邊講,聽起來顛三倒四,在講原理時,M跟我都需要多幾分耐心,他會迫不及待想去做而不想聽,而我要試著在他失去耐心時不要翻白眼。有許多素材我也是第一次接觸(像是麵包板),所以我其實是跟他一起一邊做、一邊問、一邊想,不過因為畢竟是大人,概念的理解上還是會比較快,可以協助引導,但M只要進入手作就可以非常投入,很有耐心慢慢搞,當碰到那種兩個人聯手把問題解決的A-ha時刻,親子共學的喜悅是共享而且加乘的!
一週一週的手作中,我們逐漸摸出了自己速度,雖然多了備料時間,但也在一個月左右後完成了Box 1(Electronics),M慢慢掌握了電路的基本知識,這一天來到最後的挑戰題- 空白的設計圖讓你打造自己的電路!看著他像匹放出柵欄的馬,做到“fired up”,神采飛揚到停不下來,帶著自信的神情,show off自己的作品,我心裡有種“一切都值得了“的開心。
在一隅上到的藝術課也是另一個很棒的手作時間,只可惜以現階段時間的安排無法全部參與,M帶回作品時的滿足表情令我難忘。
對懶散的焦慮、時間的安排仍在學習中
這條路上是有實驗性質的,帶著像科學家一般的好奇心一邊實作、一邊觀察、一邊調整,不是一條從頭到尾規劃好的道路,帶著已知而起步,也因為未知更要虛懷若谷地前進。這路上不時要面對的還有焦慮- 身為體制內出身的父母內心的焦慮,擔心孩子的自律性,會不會因為從排滿的課表中放出來,反而養成懶散的習性?睡飽的生活是否太安逸?
我發現有時候會因為自己的焦慮緊張,而對孩子暫時的需求做出過度的解讀,我們的角色總是在一收一放之間,不斷選擇哪裡要畫線、要怎麼畫線,我們腦袋裡的“相信”與“不相信”不時打架著,到目前為止, 深呼吸、退一步、然後選擇相信,沒有讓我後悔過。Again and again M surprises me and proves my anxiety wrong. When we believe in the good qualities in them, the belief brings out those good qualities and more. And, it takes patience too.
對於時間的安排及掌握是我們仍在一起進行的功課
想做的總是很多,時間總是不夠
希望在接下來的時間中,慢慢摸索出適合他(還有同行的我們)的生活節奏,讓他的生命能綻放、安然- 屬於他的節奏。
由衷珍惜這段能如此同行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