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第一篇的安頓,繼續捕捉些安頓期帶來的文化衝擊及反思,小窩成形也算是安頓期告一段落。
選擇疲乏
人每天的腦力有限,每一個決定都會耗費腦力,在不少領導力的文章中都有相關分享,為了在重大決策中作出明智的選擇,必須簡化生活中其他千千萬萬的選擇,例如每天穿什麼、早餐吃什麼等等,不管Steve Job或是Barack Obama都有類似的習慣,而我在安頓期當中,對於腦力耗費感受最深刻的(雖然不是日理萬機的CEO或是總統),莫過於- 走進賣場的時刻。
在美國的賣場裡,每一種商品大概都有台灣賣場五到十倍多的選擇,從價錢、品牌、口味、產品細節排列出來的選項差異,雖然我算是很愛研究食物的外國人,也認識不少冷僻的食物成份名字,但還是需要研究許久才能做出選擇,加上我日益嚴重的老花眼,如果你在商場裡碰到我,會看到一個人把眼鏡提到頭頂,臉都快要貼到標示,然後腦袋裡忙著把數十種資訊比較淘汰的窘樣!就算原本購物清單上只有五樣東西,每樣物品要花五到十分鐘研究,加上一邊逛,通常一邊會發現其他不在清單上也需要(想)買的東西,每個賣場進去再出來一定都是一小時起跳,以前當學生時,總愛把逛超市當紓壓的我,這回感覺到的比較是腦袋心力的疲累。
另一個造成疲累的因素,大概就是孩子們有限的耐心跟碰到推車的瘋狂磁力,不知道別家的孩子會不會如此?但我家的兩個男孩從小時候進入賣場,他們對於推車就有種莫名的著魔,這股魔力至今仍未退燒(包括快邁入十二歲的那位),症狀就是手一黏上推車,若不一直提醒跟注意,這推車會從慢慢的「飄移」、微微的「甩尾」、到「髮夾急轉彎」、甚至站上去上演人車同飆,最後在媽媽充滿殺氣的眼睛前急剎急停,兩個孩子在一起瘋狂威力更勝兩倍,所以費心挑選的同時,總是要穿插著管秩序的戲碼。
託pandemic之福,現在各大賣場都有Pick Up的服務,在網路上點一點,直接就可以在店門口取貨,夜深人靜時,等孩子都睡了之後,戴上老花眼鏡,悠哉地上網逛商品(字想放多大就可以多大),放入購物車,刷卡,隔天優雅地到店裡取貨即可,省了在賣場大戰的精力!不過非生鮮類的商品我才會用這個服務,聽朋友說,自從Pandemic後,他們採購的模式大幅改變,許多新的採購平台因應而生,連生鮮一概都採取「手指」購買了。
有感的通膨
飛來之前,已經聽不少在美國的朋友講述驚人的通膨,所有的外食幾乎都是兩倍價,雖然已經略為知道,在這裡開始付錢時還是會感受到衝擊,安頓期的頭幾天都是外食,拿到帳單,眼睛都要多眨兩下,花個幾秒才能習慣眼前的數字,全家吃個簡單的速食也是要四十塊,為了上館子不要太失禮,問朋友們是否去餐廳用餐的小費也有調整,果不其然答案是肯定的,20%起跳是基本,有一次我們去餐廳外帶兩個餐點,帳單上竟直接算了10%小費,只能說很多的「應該」都跟以前大不相同了!
離開台灣,最容易想念的就是走出去可以有如此多的食物選項,方便實惠又好吃,在這裡餐餐都自己來,除了花費的考量,另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吃得營養且合胃,來到異地才會體會自己的胃已經養成多麼的「亞洲」- 才來幾天,已經開始想念熱湯和煮過的青菜。幸虧,這裡有多重的食材選項,華人超市也好,韓國超市也好,Trader Joe’s或是當地的Farmer’s Market也好,讓我的料理魂重燃了起來,很久沒有感受到煮飯的單純幸福感。
在新的地方尋找舊的滋味
這趟旅途,其中一個很大的初衷就是讓孩子可以體驗不同國度的生活,從生活上的點點滴滴,去深刻感受那個從原生文化到另一個文化環境的衝擊,從這之中看見更寬闊的多元性,也從另外一個角度重新理解自身的文化。
有趣的是,在新的環境當中,發現我們不自覺還是會抓住些「舊有的」,這些「舊有的」在這個摸索的過程中,提供了一種安全感跟慰藉,可以喘口氣休息再出發的時刻,像是CDP- Community of Deepening Practice,這是從今年一月開始,長達八個月給MSC老師深度進修的課程,我們的成員橫跨美洲和亞洲,每週上課聚會一次,慢慢地形成了一個社群,陪伴著成員們度過了這段時間人生當中發生大大小小的變動,包括我自己。記得搬到新公寓後的第一次上課,在網路還不穩的房間裡,打開電腦看著夥伴的臉,有種瞬間回到家的感覺,放下那個一直觀察、摸索、思考、調整的狀態,純粹以原來的自己出現,這樣就夠了。倒是因為搬到此地,有了跟線上夥伴/老師們碰面的難得機會,雖然我們並不住在同一個鎮,但是有了他們的溫暖歡迎,對於橫跨太平洋的我們來說,多了幾分安定感。
從行李箱整理出來的食物裡,一字攤開,正代表著那些可以撫慰心的老滋味,每天在採買過程中,也是新舊交織的過程,不斷鼓勵孩子們嘗試新滋味,回頭還是忍不住會想吃一些comfort tood!! 就連吹頭髮時,帶來的離子吹風機都可以增添無形的舒適感 ,或是終於在這裡找到科技海綿的開心,這些微妙的安慰,也讓我感受到隨著時間堆砌出來的習慣及需要。
另一個舊有的聯繫,就是這些年我規律運動的地方- Curves,這是專屬女性、標榜三十分鐘可以完成一套運動流程的健身房,型態非常適合當時還是忙碌職業婦女的我,還在工作時,我會利用午餐時間去運動,以維持作為男孩兒媽走跳需要的體力,下班後可以把時間留給家人,到工作休息後的轉換期,這裡依然是我維持肌力跟體能的關鍵。一開始以為我到新地方要重新尋覓運動地點,沒想到我們的鎮上居然有Curves的點,而且還相當近,雖然走進去的氛圍、步調、規矩和人都大不相同,但是器材和精神依然是大體上相同的,這讓我有種另類回家的感覺,因為規律的運動是我生活中重要的樑柱,這也是個跟社區接枝的機會,能認識更多的朋友。
正因為大框架相同,在這裡運動成了文化微觀察的絕佳機會,一進來很快地注意到許多不同,相較起來,台灣的Curves規定很細緻,比如說進去要拿號碼牌、要帶自己的毛巾、準時上下器材、伸展機器也都有錄好的語音引導換下一動作,想一想這看似很多的規定也是因地制宜,台灣地狹人稠,不僅會員眾多、大多數人更是來去匆匆,為了讓會員進來能有效率地運動到,這些規定讓健身房能容納更多的會員同時且有秩序地運動,連教練也是同時要有兩位或以上,提供的引導及協助也都更細緻。這裡的步調相對隨興,健身房鮮少滿檔,更不用提連休息墊都全部佔滿的盛況,教練只有一位,雖然還是有規律,但大家有更多的彈性可以自己調整,如果想多在休息墊踏一回,也完全不會有人介入,自由度很大!除了器材有少數不同,我最不習慣的莫屬於伸展機器,在台灣健身器材及伸展機器各有各的切換引導語音,身體已經習慣跟著語音切換下一個動作,在這裡的伸展機沒有語音算時間,單純靠自己感覺,伸展夠了就可以換下一個動作,常常不小心發呆起來,進入自動導航模式,就會跟到器材那邊的切換語音,然後會恍然驚覺自己被制約得不淺,也許我們已經很習慣有很多規則的生活,摸索出楚河漢界後,身體和腦袋就進入自動導航模式,一日復一日,如果沒有了這些外來的規定,傾聽自己身體的反應,是否我們反而會不知所措 ?!
對M來說,在這裡找到有寶可夢卡牌的店,就是他的新舊交織,熟悉的寶可夢卡牌,只是全部換成英文版,寬敞的地方擺設了許多桌椅,提供多種不同卡牌同好聚會的時間。
凡事自己來之小插曲一:開鎖
在入住的手忙腳亂第一週,還發生了件令我們措手不及的插曲,有天晚上浴室的門不小心被反鎖上了,我們拿出手邊能翻出的任何工具,舉凡是縫紉包裡的小剪刀或是迴紋針,試著伸進窄窄的洞裡開鎖(電影看太多,總覺得迴紋針轉一下應該就可以開了),發現事情不像電影演得那麼容易,我們開始拆卸鎖頭(幸好那天剛好在Goodwill買了把螺絲起子),正在煩惱是否要求助物業團隊時,出現了一線曙光,發現公寓裡剛好有另一扇門是一樣的鎖頭,於是我們決定先拆卸那扇門來試驗,摸出個所以然之後,再依樣畫葫蘆試著開浴室門,前後花了半小時總算開了鎖- 也是種解鎖!
凡事自己來之小插曲二:學習千斤頂
前陣子好友開車路經中橫時,竟遇到車子爆胎,兩人當場邊找影片邊用起了千斤頂,歷經兩小時總算把備胎換上了順利開下山,聽完了這番血淚史後,我決定要好好來學一下,沒有神隊友可以依靠的日子要自立自強一點,好好地找出車上的千斤頂、備胎、工具,找到支點練習把車子架起來,再把那些預防萬一的工具們(例如jumper cable)補齊在車上,讓自己安心的功課。
成型的窩
過了幾週沒事就造訪二手店的生活後,逐漸撿到了些次要但喜愛的家具,那個不到五塊錢的英倫復古鐘、兩塊錢的bistro風黑椅、八零年代的竹編木頭邊桌、還有一放進空間就覺得「對了!」的那幅畫,每一個撿到的寶,都不斷地形塑出空間的樣貌,也會影響下一個撿寶的決定,除了餐桌外,也撿到了一張書桌兼畫桌,讓我不再需要為了把飯桌空出來,趕在同一天內完成一幅畫。慢慢地也有餘裕可以加進些綠意,走步道時撿來的針葉松果、甚至買菜時紅蘿蔔上面的葉子都被我們拿來加以利用,空間裡的綠意一進來,好像變得更可以呼吸了,在這個一點一滴成形的窩裡,安然的我們兩個,就在這裡。